(//www.tvsmo.com)
【大紀元4月24日訊】一千二百名醫管局合約醫生,擔憂合約滿後「無工做」。但醫管局董事局成員梁智鴻坦言,「時代改變,鐵飯碗制度不再適用,合約醫生完成專科訓練後,有部分人要離開公立醫院出外行醫。」港大醫學院院長林兆鑫教授認為,本地醫療市場前景不明朗,年輕醫生可考慮往內地一展所長。
據明報4月24日報導﹐梁智鴻說,經濟環境轉變,醫管局沒有新醫院和新服務開設,而醫生流失率只得百分二。若當局再沿用鐵飯碗制度,則每年只能聘請百分之二的新醫生受訓。但推行合約制可確保人手有一定的流通量,讓每年三百名醫科畢業生,至少有三至六年的專科訓練。
梁坦言,合約醫生應面對現實,就算醫管局將培訓年期,由六年延長至至七、八年,最終部分合約醫生也要離開醫管局,出外行醫。在一國兩制的環境下,合約醫生不妨另謀出路,考慮到內地執業。
林兆鑫教授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已屬於中國的一部分。假如公營醫療無法聘請所有約滿醫生,私營醫療市場前景亦不明朗,年輕醫生不妨將眼光放遠,考慮以中國發展為目標,在內地一展所長。
他說,中國人口眾多,但醫生人手並不足夠,有空間讓本港年輕醫生發展。年輕醫生到內地大城市執業,就像其他專業如律師、會計師到中國爭取發展機會一樣。
林教授認為,內地大城市如上海等,生活水平與本港已很接近,年輕人適應能力很強,很快便可適應在地域、文化、語言和生活習慣的差異。本地年輕醫生北上執業,就像外國醫科生畢業後,到全國各地醫院求職相似。
醫生求職雖有困難,但林否認港大、中大兩間醫學院,每年培訓三百名醫科畢業生過多。他說本港每一千人才有一名醫生照顧,較歐美先進國家為少,故反對削減醫科生名額。
但林兆鑫指出,過去醫學院只著重培訓臨床醫生,忽略培訓基礎科研人才,令醫生訓練只限於醫療服務方面。未來,港大醫學院將加重發展生物醫學研究、基因研究、藥物基因研究,結合醫學與科研,令本地醫療人材不再只限於臨床醫療訓練,可得到多方面的培訓,與國際醫學科研一起發展。(//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