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4月21日訊】
【大紀元波士頓記者楚蓉報導】四月十一日晚七時半,香港大學副校長、教育學教授暨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客座教授程介明先生在哈佛燕京圖書館以“從世界趨勢看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為題,作了學術性講座。
程教授首先將以前工業社會的知識結構、社會分工描繪為金字塔型,即最底層的操作工人佔社會的絕大多數,越往上要求越高,人數越少。現在是知識社會,其社會分工結構已有很大的改變。
即需即學、終生學習的必要
當今社會的特點是知識性人員需求越來越多,反之,生產、操作性人員需求越來越少,由此而引發的社會現象也隨之而來。例如近年來人們轉工、轉行越來越頻繁,個人職業的越來越多,工作關係也越來越密切,規則較以前少了,學歷的作用也越來越淡,很多人都已形成即需即學,終生學習的新觀念。
例如以前一個學土木工程的大學生畢業後一定從事土木工程類的工作,並且他的生活中心都是圍繞在土木工程的這個圈圍中不會改變。而今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他需要學習多方面的課程以應未來所需。以前學習的觀念是先學好後再運用,可現在這個理論就行不通,因為人腦好比一個容器,將知識裝滿容器後很快就會陳舊,另外工作內容也隨時會發生變動,加之現今知識的獲取途徑越來越容易,所以可以邊學邊用。當然涉獵如此廣泛的學習範圍必然帶來一個問題,就是每科學習都不會很深入。但這個問題並不嚴重,程教授舉了一個有趣而精闢的比喻,上大學的目的就好比武俠小說中要打好內功的基礎,不怕你僅學到十八般武藝的花拳繡腿,只要你內功深厚才是至關重要的。
知識與道德、品格聯繫看待
程教授指出,現在北美、加拿大等國非常重視大學全科的教學,在課程的安排上,工科學生要學習三分之一的非工科課程;商業科的學生要學習一半的非商業課程;新聞專業的學生要學習百分之七十的非新聞專業課程等,另外西方國家開始注重對學生性格、品德的教育培養,將知識與道德、品格聯繫起來一致看待;而在中國,將兩者分開看待,同時大陸目前還未實行跨科教育,學科界限嚴格,因此大陸現今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將培養人才與知識社會知識含量越來越廣的發展趨勢配合起來。
西方對大學畢業生的期望與素質培養
當今美國、歐洲、澳大利亞對大學畢業生的期望大致為:1、要能溝通;2、具備集體共同完成一項工作的能力;3、要善於思考,能夠提出問題;4、要具備克服困難,堅持完成工作的能力。現今西方的又一教育共識即經歷多人共同學習的過程才是學習。程教授舉了一個很實際的例子,以往的醫學院學生在大學的前兩年基本上都是獨立的理論學習,學完後才開始接觸病例,可現在,學生一入學就開始以小組形式接觸病例,通過上網、去學生中心、圖書館查找資料,集體討論的方式試圖解答問題,并尋求多種解答方案。這種教學方式潛移默化地發掘了學生們的學習能力,使畢業生成為社會需要的實用人才。
中國教育的發展現狀
談到中國教育的發展現狀,程教授介紹說,中國現今對重點大學傾斜政策明顯,清華、北大每年可從國家拿到十八億教育經費,而一般大學則僅能拿到一點點資助,導致大學間差距越來越大;大學地區性分布不均勻;大學合併現象多;民辦大學多;去年提出要建立“社區學院”;另外中國開始特別注重外語教學,研究院現基本上以英文原版教科書取代以前的翻譯本,本科也開始實行雙語教學,這一點清華大學過渡得最快。最後,談到中國教育的發展趨勢,程教授表示,所有的大學應有一個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應允許多樣、多領域的發展,應與世界教育發展趨勢一致。◆
(圖片說明﹕程教授在哈佛燕京圖書館﹐與來賓分析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