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3月7日訊】“學而優則仕”。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學子們十年寒窗苦,一朝金榜題名,則可享榮華富貴,光宗耀祖。讀書人是官宦的後備軍,一旦書生名落孫山,窮困潦倒時,則有兩條較好的出路:非醫即卜。
這兩種職業對書生而言,既不失書生的儒雅,又可糊口養家,豈不一舉兩得?
醫卜兩道為中國古老術數中一對孿生兄弟,它們都源自古老的易經。
提起易經,很多人對它很陌生,不知何為易經。筆者曾遇到有人問易經是甚麼教的經?怎樣地誦法,真是叫人啼笑皆非。但若提起中醫治病,則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已深入人心,在民間享有很大的威望。
尤其是對於一些慢性病,或久病初癒、身體元氣恢復方面,更有獨到之處,往往勝過西醫一籌。對於中醫能治病,相信無人可質疑。
中國醫學一部古老的權威著作“黃帝內經”,是中醫與易學匯通的經典著作,成書於戰國時期(公元前403-221年)。
它的內容包括五運六氣,天人合一,陰陽五行,臟腑經絡以及各種病症產生和變化的原理,治療的原則。但這些基本原理原則,都是根據易學所發現的一整套自然規律而來。可見中醫源遠流長,醫與易是密不可分的。
中國古代名醫孫思邈曾經說過:“不知易,不足以宮太醫。”換言之:不懂易經的人,不可以成為太醫。太醫者,皇家之御醫也。
中醫理論強調“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的原理。所謂天人合一,即天為大宇宙,而人為小宇宙;人的行為符合大自然的規律,則萬事順,百病不生。
我們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無不依天而行。中醫還強調,防病勝於治病,防患於未然。
中醫認為,人體為一整體,各內在器官息息相關,其中若有一者陰陽失調,運行不暢,皆會影響全局,並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以治本為主,達到標本兼治而病除。
中醫在施治過程中,無論是診斷,下藥,主要是根據陰陽五行原理。首先確診病的陰陽,表里、虛實、寒熱,並以五行生克關係對症下藥,辨症施治。
中醫理論把人的各個器官都按五行分類,如金為肺、大腸;木為肝膽;水為腎、膀胱;土為脾胃,火為心臟等。若人體中某器官陰陽失調,都會影響到全局。如火過旺,則會克金,耗水。相應屬於金,水器官受病,會影響到人呼吸系統,或腎、膀胱,泌尿系統的健康。
綜上所述,中醫即源自易經,為易經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應用。順便談一下,中醫的一位攣生兄弟──命理。中醫與命理同是易經的奶水所哺育。如果說中醫是科學的,就不能說命理是迷信的。假若你曾認真地探討研究過中醫與命理,那你不得不承認二者為一對攣生兄弟。因為,它們的理論根據及推理方法皆同出一轍。
易經實為中華文化一瑰寶,望大家發揚光大之。
轉自星洲日報(//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