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論的重重危机: 進化論三大證据的破滅(之一)

人氣 10
標籤:

(//www.tvsmo.com)
【大紀元3月5日訊】不迷在具體的專業術語里就事論事,在宏觀上,一個有趣的邏輯分析否定了進化論的證明思路。對此,各种知識背景的讀者都能明白。

從比較解剖學「證据」看進化論的邏輯錯誤

進化論的立足,主要有三大方面的證据:比較解剖學、古生物學和胚胎發育的重演律,可是近年來的研究使得它們相繼瓦解了。我們先來分析比較解剖學。

1. 比較解剖學,暴露了進化論的邏輯錯誤—循環論證。

科學上,如果一個理論的證明違背邏輯,這個理論就不能成立,但是人們對進化論的邏輯錯誤卻不予深究,也是因為深究起來,就沒有證据可言了。許多人對這話很惊訝?其實,問題的揭示會使你更惊訝。用比較解剖學來論證進化,形像地說就是:「如果人是猿進化來的,人和猿就會有許多相近的特徵;因為人和猿有許多近似之處,所以人就是猿進化來的。」這是典型的「循環論證」,前面在邏輯上沒問題(邏輯上沒問題不等于合乎事實),后面就有問題了。換一個通俗的說法更清楚些:「如果甲是乙的弟弟,甲就比乙小;因為甲比乙小,甲就一定是乙的弟弟。」一听后面就不對,因為甲比乙小,可能甲乙沒有任何親緣,還可能甲是乙的叔叔呢(如果甲輩份大)。要是這個例子的推理成立,后面的推理必須加一個大前提,就是甲乙是兄弟。同樣,要使進化論推理的成立,也要有個大前提,就是人只能是動物進化來的。循環論證在邏輯上是不能成立的。

2. 邏輯上的嚴格分析

懂邏輯的人都知道:「命題」和「逆命題」不完全等价,不能互相證明。上面的例子就是這种邏輯錯誤的典型–循環論證。「命題」和「逆否命題」等价,前者正确,后者就正确,但兩者也不能互相證明。例如:「如果甲是乙的弟弟,甲就比乙小;如果甲不比乙小,甲就一定不是乙的弟弟。」顯然這么說合理,我們也明白這后一句話無法證明前一句,命題變換不能用作證明。所以,回到進化論的邏輯分析,比較解剖學無法作證。

3. 進化論是歸納法嗎?不是,太多事實歸納不進去。

有人曾說進化論是歸納法,這种邏輯思路稍難一些,其實也好理解。歸納法提出一個命題,如果能把涵蓋的所有問題都能歸納進去,那這個命題就是真理。對于進化論,太多的事實歸納不進去!從史前文化看,從進化的速度、物种爆發式的產生的方式、進化的概率等等許許多多不但歸納不進去,而且在否定進化論,可見進化論的論證作為歸納法是不能成立的,還是循環論證。

似是而非的「循環論證」貫穿了整個進化論,學者都對此習以為常了。當我們嚴格地分析起來,都會大吃一惊!即便不十分懂邏輯的人也能發現這种證明是在詭辯。
(正見网)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關于無神論的几點思考 (2/18/2002)    
  • 【紀元專欄】追究江澤民四大黑箱作業﹕(四)大陸入世新氣象 (1/11/2002)    
  • 如何解釋万年以前的史前壁畫? (1/8/2002)    
  • 生物的神秘起源—科學家挑戰達爾文進化論(續) (1/1/2002)    
  • 生物的神秘起源—科學家挑戰達爾文進化論 (12/29/2001)    
  • 對達爾文進化論的挑戰:法國庫沙克洞壁發現可觀的史前雕刻 (10/27/2001)    
  • 生命從何而來?—- 進化論無法解釋 (10/15/2001)    
  • 3350万年前的人類文明遺跡 (之一) (10/13/2001)    
  • 史前文明研究—-分析及結論 (9/29/2001)    
  • 不可思議的地球遺跡:被遺忘的人的遺骨 (9/20/2001)    
  • 對進化論的挑戰—-人類遺傳學上的异常現象 (9/12/2001)    
  • 【紀元特稿】是生物進化中基因的水平轉移﹐基因丟失﹐還是進化論的疑點﹖ (7/2/2001)    
  • 不可思議的地球遺跡(一) (6/28/2001)    
  • 楊支柱: 關于神与靈魂的斷想 — 相信上帝嗎 ? (6/19/2001)    
  • 破除觀念的誤區(二) 進化論對人性的破坏 (6/14/2001)    
  • 【紀元特稿】從猴變人到人變猴– 馬克思主義的怪圈 (5/29/2001)    
  • 新理論:人類存活到今全是因為運气好? (5/14/2001)    
  • 上帝造人?生物進化?美教育界吵成一團 (4/8/2001)    
  • 中國發現珍貴蠑螈化石 給進化論当头一棒 (3/31/2001)
  • 相關新聞
    中國發現珍貴蠑螈化石  給進化論当头一棒
    新理論:人類存活到今全是因為運气好?
    【紀元特稿】從猴變人到人變猴-- 馬克思主義的怪圈
    破除觀念的誤區(二) 進化論對人性的破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