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3月27日電】大紀元波士頓記者林之昊報道/2月28日, 在哈佛大學的美國藝術与科學研究所(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舉辦“儒家人文精神和當今世界”為題學術研討會。這次研討會是由哈佛燕京學社与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共同主辦, 并由哈佛大學其他三所東方研究中心協助舉辦的。本次論壇的演講人都是受邀請來自中國大陸的儒學研究教授,評論員是美國東部地區的漢學專家。
儒學扎根于中國人傳統特性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汝信教授作了題目是“儒學思想在當今中國的影響”的演講。他強調儒家思想在中國產生發展已有二千多年了,它已被中國人民吸收,扎根于中國人的傳統特性中。儒學人文主義中的尊重人,与人為善。第二, 儒學倡導人的自我個性的培養。 它教人守德、自尊、堅韌及公正。 第三, 儒家思想中“仁”是主要的。 它是儒家處理人与人之間關系的重點。“仁” 可以由個人之間延伸到國与人之間, 國与國之間。 孔子說,“求同存异”。也就是說, 即使有不同觀點, 也應該用寬容忍讓來避免戰爭。第四,儒家很講究人与自然的和諧。 它認為人必須不斷調整自己与自然的關系, 從而能在其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并得以生存。
美國儒學家贊孔子用教育提升人格
汝信教授的評論員之一, 波士頓大學歷史系教授墨爾??格德門(Merle Goldman)女士教授認為, 儒學最根本精神就是重視教育。 盡管孔子認為人是有貴賤之分的, 但通過教育可使人升華,而且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力。這种平等受教育的思想是有利于推動中國民主的, 而且儒學中的求學精神也是有利于當今科學發展的。 汝信教授對此也作了很中肯的回答。他認為儒學發展到后期的極端教條, 是孔子所未料到的。
中央民族大學的牟鐘鑒教授作了“孔子的多元文化觀及其現代意義”為題的演講。這篇論文側重講了儒家學說中的“君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觀。 一切寬容的可能是在“善”的基礎上產生的。孔子說,“道并行而不悖。” 万物可以并行,但要善行。 不同事物既不可屈居,也不可對抗。 中國文化本來就有著和諧的傳統。 中國吸收佛家思想就是歷史上吸收异家思想最成功的例子。 有了儒家的“和而不同”的寬容精神, 中國才有了道教, 接受了佛教。 這种“只要是真理, 哪怕是從异邦來的, 也能接受”的精神确實值得今天人類社會的借鑒
君子動口不動手
在場的听眾向牟教授提出, 這個“和而不同”的“和”會不會發展成“和稀泥”的“和”。 牟教授回答說, “和”不是沒有批判性的“和”,“儒、釋、道”三教在發展過程中一直有著沖突。 但沖突的方式一直是文明的, 非暴力的, 對話型的沖突。 所謂的“君子動口不動手”。牟教授指出, 世界上民族与宗教的沖突在二十一世紀變得更為激烈。 冷戰結束后, 許多人對世界充滿希望, 大家認為世界從此可以大同和平了。 但現在看來情況比以前更為复雜。
在場的上百位听眾中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中國問題專家, 也有中國問題的興趣愛好人士。他們提出的問題也十分的尖銳。 其中包括“學者們應該如何用儒家思想去影響中國政府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學者們如何看待中國政府違背儒家的‘和而不同’精神,對西藏佛教徒及法輪功人士進行鎮壓的事實等。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