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3月21日訊】八吋晶圓廠准不准「登陸」,這陣子突然在台灣社會裡炒得火熱,正反雙方雖經多次交鋒,但似乎依然是各執一詞毫無交集。其間有一種聲音出現,希望在兩造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此種四平八穩的中庸論調,在其他激烈爭議事件裡,也往往是最受歡迎的中規中矩意見。然而,什麼是平衡點?真有那個確切的「數據」在嗎?
就八吋晶圓來說,政府的最高行事準則是「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在此準則下,「開放」八吋晶圓登陸是很明確的語義,困難點就在如何有效管理。目前行政院游院長和副院長兼經建會主委林信義先生先後公開提出定義,前者有四條件、後者有一年一廠等的說詞。可是,即便有這種看似比較清楚的定義,還是有著極大的模糊空間,何況縱然一切條件都以「數字」白紙黑字落在條文裡,還得有「人」來審視業者所提資料的可靠性呢!再往下看,即使這些程序都能清楚、明白,還有執行面的落實與否啊!這些層層關卡,說穿了仍然都操諸在「人」,而這些人是特定身分者,且是極端「少數」的人。
那麼,問題又來了,誰可以充當這些特定的人呢?誰有權來決定?到頭來還是落在最有權力的「人」身上。在民主社會裡,權力係經由全民透過公開投票賦予。因此,中心問題是:人民究竟託付了哪些權力?或者說得更具體些,人民託付的事務應是「公共事務」,亦即民眾無法私下自行解決的事。於是問題又可化約到簡單的「何種事務屬於公共事務?」,以及「應由誰來決定?」
以八吋晶圓設廠來說,為什麼它是公共事務呢?為何其他的產業或產品就不是呢?就算它已被劃歸為公共事務,那些有決定權的「非業者」,他們對於這種產品的性質、生產環境、市場情況,以及影響層面等等,是否能有精確的全盤了解呢?不必說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在變,尤其知識經濟時代更瞬息萬變,就只產品本身,其變化也是很快的,連生產當事人都無法掌握了,局外人又有什麼能耐呢?
因此,所謂的「平衡點」,實際上只能存在每個人的心中,不可能有那麼一個獲得共識的絕對數值!
(原載台灣大紀元周報第51期)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