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希主持紀念九一一儀式堅定持續反恐戰爭

標籤:

(//www.tvsmo.com)
【大紀元3月12日訊】(中央社記者郭無患華盛頓十一日專電) 美國總統布希今天在九一一事件屆滿六個月紀念儀式中指出,「我們終將成功」,總有一天,這種對美國、美國的朋友和盟國的有組織性的威脅將會瓦解;他預見在反恐戰爭後的一個和平世界,「我們將以勇氣和團結共同建造這個世界」。

布希在演說中也明確指出,恐怖份子用生化、核子武器裝備自己,全世界面臨極大威脅,在防止大規模殺傷武器擴散的問題上,沒有發生錯誤的空間。

今天是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屆滿半年的日子,白宮今天在南草坪舉行紀念儀式,由布希主持,各國駐美大使、美國國會成員、行政單位首長以及在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中不幸罹難者的家屬代表,都參與這項肅穆的紀念儀式。

布希致詞指出,當差異歧見和不滿成為攻擊、謀殺無辜民眾的藉口時,這個世界是不會有和平的;與恐怖主義對抗,為的是使長遠的和平成為可能、以合法理性的改變來對抗混亂的暴力、以人道選擇對抗強迫和殘酷、以及維護每一個生命的尊嚴和美意。

布希說,對美國而言,反恐戰爭不僅是美國的政策,更是美國的誓言,在為自由、國家安全和文明世界的奮鬥過程中,「我不會寬容放鬆」。

未來雖然有更大的危險和犧牲,但布希指出,美國已經做好準備,過去六個月是長期奮鬥爭戰的短暫開始,這場反恐戰爭將以它的結果供人評價,而不是開始;「我們的決心堅定,因為我們記得」,記得那天早晨的恐怖以及英勇,記得出外郊遊卻橫遭慘劇的孩子,記得厄運已定班機上乘客的抵抗,記得援救人員捨身拯救陌生人的生命,以及錄影帶裡恐怖份子得意的笑容。

布希說,對於恐怖份子與日俱僧大規模災難式的威脅,美國和盟國必須嚴肅以對,恐怖份子用核生化武器裝備自己,美國正在和盟國共商面對此重大威脅的對策,美國決心對抗它。

布希指出,「我們也已經知道」,某些支持恐怖組織的國家在尋找或已經持有大規模殺傷武器,恐怖份子對於這些大規模殺傷武器極為飢渴,且會泯滅良心地使用這些武器。恐怖份子擁有大規模殺傷武器後,勒索、種族屠殺和混亂隨之而來。

布希說,這些事實不能否認,必須加以對待處理,在防範大規模殺傷武器擴散的問題上沒有錯誤的空間,也沒有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盟國必須持續謹慎因應,無為而治絕不是選項;不尊重生命的人絕對不能控有終極死亡武器。

布希在演講中也指明,美國反恐戰爭的第二階段行動就是鼓勵各國為了本身和世界安全,剷除其國內的恐怖組織,如果需要訓練或資源,美國將提供幫助;他指出,美國目前在菲律賓、喬治亞共和國以及葉門等地都在進行相關作業。

布希強調,勝利即將來到,國際社會在外交、金融以及軍事上的通盤合作是其保證,美國不會對每個戰場派出部隊,但美國會主動為盟國在每個戰場做好準備。當恐怖組織全球網路被擊潰後,這項任務就算達成,這些威脅我們生命、生活的恐怖份子避風港、訓練營終將被摧毀。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副總統表示愛心可為台灣在國際社會打開新局 (3/11/2002)    
  • 美副總統切尼赴中東訪問斡旋和平 (3/11/2002)    
  • 九一一屆半年 白宮籌辦紀念儀式 (3/10/2002)    
  • 切尼將訪問中東 討論反恐和巴以暴力沖突 (3/9/2002)    
  • 美國副總統切尼將訪問中東 (3/9/2002)    
  • 白宮証實布什4月與布萊爾舉行會談 (3/8/2002)    
  • 冒充反恐軍官並擁槍械 一外籍生在邁阿密被捕 (3/7/2002)    
  • 美國公布人權報告 也批評反恐盟友迫害人權 (3/6/2002)    
  • 擴大反恐代理戰 美將增加對外軍援 (3/6/2002)    
  • 反恐不反共,本末倒置 (3/6/2002)    
  • 俄如何看美軍進入格魯吉亞 (3/5/2002)    
  • 布萊爾官邸收到含毒郵包 (3/5/2002)    
  • 美國調查局建議設立阿富汗被俘人員DNA檔案庫 (3/4/2002)    
  • 伊州新聞簡訊 (3/1/2002)    
  • 反恐下一站 美國考慮軍援葉門 (3/1/2002)    
  • 美軍將赴喬治亞開闢反恐第三戰線 (2/28/2002)    
  • 美國出動直升機與失事調查人員前往菲律賓 (2/27/2002)    
  • 倫斯斐讚揚聯盟夥伴對反恐戰爭所作貢獻 (2/27/2002)    
  • 曹長青: 土耳其挑戰亨廷頓 (2/27/2002)
  • 相關新聞
    曹長青: 土耳其挑戰亨廷頓
    倫斯斐讚揚聯盟夥伴對反恐戰爭所作貢獻
    美國出動直升機與失事調查人員前往菲律賓
    美軍將赴喬治亞開闢反恐第三戰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