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3月11日訊】光盤存儲容量的大小對于一個電腦愛好者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自明。90年代初,我們在電腦上安裝一個軟件和加裝一個游戲還需要無數張普通軟盤。而自從光盤越來越普及之后,安裝軟件就方便多了,一盤在手,許多軟件盡在其中。但隨著家庭娛樂的花樣翻新,普通的光盤已難以滿足我們對高質量畫面的需求。人們對高質量畫面及大容量數据存儲的市場需求,推動著光盤以更快的速度升級。
光盤技術升級快
環球時報3月11日報道,与軟盤、硬盤等電腦的其它外存儲器相比,光盤顯然是個小弟弟。1967年美國IBM公司就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張軟盤,而在1980年已經比較成形的5.25英寸硬盤也問世,就在同一年,飛利浦与索尼公司剛剛為CD制定了制式,直到1983年索尼公司才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張實用的CD,并用它灌制了美國著名歌手比利.喬的專輯《第五十二街》。自此以后,光盤技術突飛猛進。
第一張光盤的存儲容量為640MB,可以放74分鐘的音樂,恰好可以播放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命運》。這在當時是數据存儲界的龐然大物,因為第一個5.25英寸硬盤的容量衹有5MB。而這种存儲容量在現在几乎不值得一提,特別是家庭娛樂方式對數据存儲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把一部電影存儲在一張光盤上已成為最基本的需求。于是在1993年誕生了第一張VCD,它能夠存儲高質量的聲音和圖像,但是它過多沿用了CD的標准,衹能存儲74分鐘長度的電影,導致大部分的電影需要用兩張光盤來存儲。這個缺陷是顯而易見的,試想,有誰愿意在正投入地看電影時被打斷,不得不起身另換一張光盤呢,所以盡管VCD在亞洲地區風靡一時,但是美國人從來沒有正眼瞧過VCD。美國人一心想研制出一种容量超大的光盤,至少可以存儲一部完整的電影。
DVD時代來臨
圍繞著這個目標,就出現了DVD。當時形成了兩家利益集團各自幵發DVD,一派以索尼、飛利浦和3M公司為代表,另一派以東芝和時代華納為代表。1995年初,兩大陣營分別公布了自己的技術方案,形成了完全不兼容的兩种DVD規格。同年9月15日,兩大陣營達成妥協,決定采用統一規格。同年12月中旬,國際DVD論壇在東京正式成立,并公布了統一的標准。至此,美國從CD直接進入DVD時代,而沒有出現像VCD這樣的過渡產品。
為了滿足人們對更大容量光盤的要求,DVD也在不斷擴充自己的容量。据《華爾街日報》報道,索尼、松下、日立、先鋒、夏普、金星、三星、盪姆森、飛利浦等全球9家大型電子公司于今年2月20日達成一項協議,將采用一項新技術,大幅度增加光盤容量。新的技術將使用藍色激光束取代目前所用的紅色激光束,從而使一張光盤的容量達到27GB,比市場上普通的DVD光盤容量高出6倍之多。也就是說,一張“藍色激光”光盤可以容納13個小時的普通電視節目,或兩個小時的高清晰度電視節目,相當于40張CD盤的容量。
波長越變越短,容量越擴越大
從技術角度看,CD、VCD和DVD一樣,均是將數据存儲在光盤軌道中的凹槽內,然后通過激光束來讀取。
隨著軌道密度的增加及使用的激光束波長越來越短,光盤的存儲容量呈倍數增長。VCD光盤的波長達780納米,而第一代DVD使用的激光波長為640納米。由于激光束波長的縮短,使其能夠精确地在光盤上進行定位。以前的CD唱盤及VCD衹能進行單面數据存儲,而DVD光盤不僅可以進行單面存儲,而且可以進行雙層儲存,最高版本達到雙面雙層,共四層的儲存空間。一張普通單面DVD的存儲量為4.7GB,是一張普通VCD容量(640MB)的7倍。而四層DVD可以將空間擴大到8.5GB。
剛剛公布的新的DVD,更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改進,激光束由藍色取代紅色,存儲量再增加6倍,即由4.7GB增加到27GB,完全可以滿足人們對高質量畫面信息的需求。美國人把DVD技術的發展形象地比喻為“曼哈頓方式”,即在固定的地盤上,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塊地方越來越擠、越來越高。而DVD技術也是同樣的原理,12厘米的尺寸不變,但密度提高、層次增多。
毫無疑問,隨著DVD存儲能力的提高,畫面質量也會得到相應提高。但問題是,新一代DVD与目前市場上銷售的CD和DVD不能兼容。与此同時,作為高質量畫面的主要載体───電視恐怕難以播放高清晰度的產品,可以預料,伴隨著DVD產品的升級,有可能帶動整個電視產業的又一次更新換代。(//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