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3月10日訊】中國的俗話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爬」,很少人會去挑戰這一段話,因為這是一種趨勢。經濟學者John Harris與Michael Todaro於1970年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一篇文章,就是闡述農民為了希望賺取較高工資,而離鄉背井前往城市找工作。不過,城市的正式工作並不好找,然而,這些農民並不急著回鄉,而是留在城市打零工,等待機會,因而形成城市裡非正式勞動市場的勞動供給者。
頭痛的勞工移動潮
Harris和Todaro的模型,用來解釋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沿海開放城市的民工潮,也相當妥適。遠從西北的甘肅和陝西,以及西南的四川與雲貴等地農村剩餘勞動力,每年年初大量湧向沿海城市找工作,所造成的交通和治安問題,一直都讓中國政府頭痛。
最近兩年,中國政府提出西部大開發,本來以為其用意是要大幅改善西部地區的對外交通,藉以吸引外商前往投資,創造更多工作機會,使當地剩餘勞動力,就近可以找到工作,不用再向沿海地區流動。
但是,事實似乎不是如此。根據這兩年的各種報導,中國政府不僅提供優惠條件,鼓勵東部和中部的勞動力向西部發展,更有大規模動員的計畫。顯示中國的西部大開發,不完全是從經濟著眼,為的是平衡區域間的發展差距,而是帶有政治和國防的考量,預防西部地區發生種族矛盾。
催化種族矛盾的西部大開發
本來中國西部的少數民族在經濟上已處於弱勢,中國政府獎勵漢人西移政策,不但減少這些民族的工作機會,並且會拉大所得差距,使少數民族更加不滿。那麼,中國政府想要預防種族矛盾的措施,不是很可能反而成為引發種族矛盾的催化劑嗎?
(原載台灣大紀元周報第44期)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