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3月1日訊】孫中山因其領導和推動了辛亥革命,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提出”三民主義”理論并按照民主原則构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基本架构,在中國歷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由于在一個專制思想根深蒂固、專制統治盛行了几千年的國度里,破天荒地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國,在中國歷史的任何階段,無論任何党派,都將不得不确認孫中山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他与他的革命党人發動和領導的辛亥革命,開啟了中國政治和社會現代化的嶄新的一頁。國民党稱其為”國父”,共產党稱其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均名副其實,恰如其分。
孫中山的最大貢獻,在于他系統地提出并闡述了他的”三民主義”思想并按民主原則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其中民主主義是其思想的精髓。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較為狹隘,民生主義也沒有提出多少建設性、創造性的見解,惟有民主主義,始終閃爍著思想的光輝。在一個盛行專制主義思想的國度里,民主主義具有極其珍貴的价值,而且,落實民主主義理念,更是自孫中山以來歷代中國人的神圣使命。這种使命至今仍未完成,因而,他的民主主義即使在今日,仍有繼承和闡釋的必要。在中國大陸民眾爭取實現民主和政治現代化的過程中,孫中山的民主主義仍是值得借鑒的寶貴遺產。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向中國人系統闡述民主主義、開創民主共和國的”國父”,卻在晚年不幸而走入迷誤:引進蘇俄的”党治制”。”党治制”作為一种与民主政治相對立的極權政治,對中國危害甚大。
中華民國成立時,完全按照美國民主政治模式組建臨時政府。在此种模式下,實行代議制,行政、立法、司法等權分立,并實實行政党政治。人們普遍認為,議會政治是現代化的必然訴求,政党則是議會政治得以實現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民國成立后,各种政党和社團紛紛建立,如”過江之鯽”,如”雨后春筍,蓬勃興起”。隨后,宋教仁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党,并在議會中取得第一大党地位和組閣權。雖然由于宋教仁被刺,隨后袁世凱稱帝,民主政治遭遇到了嚴重的挫折,但中華民國的議會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基本上确立了下來。限于當時的歷史條件,中國的官僚仍抱持傳統的政治觀念和專制思想,中國的民眾普遍缺乏民主素養,中國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還沒有發展起來,更沒有產生獨立的中產階級。在此种歷史條件下,中華民國的議會民主顯然弊端叢生,甚至被專制力量嚴重侵害和扭曲。中華民國的破敗不堪是眾所周知的事實,魯迅等人的文章中有充分的揭露。但總算保留了民國的牌子和議會民主的招牌和架子。對于中國來說,這塊招牌和架子也還是非常寶貴的,否則又何需如此激烈地反對袁世凱稱帝和張勛复辟了。不管怎樣,中國在邁向政治現代化的道路上走出了第一步。在這种政治體制下,中國的民族工業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在思想文化領域也較為活躍,正是在這种體制下,萌生了新文化運動。對于這种體制存在的問題,需要的是在民主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地進行改良和完善,期待到中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中產階級形成和國民普遍受到良好教育時,真正實現健全的民主體制。這里只需要改善和改良,已經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政治革命了。
但孫中山面對著政治上的失敗,卻急功近利,引進蘇俄的党治制,這無疑是飲鴆止渴,實質等于摧毀了他一手建立起來的民主政體,并給中國未來的發展設置了極難逾越的障礙,成為中國人邁向政治現代化道路上的一大政治包袱。
孫中山在宋教仁案后,就逐步顯露出他的局限性。他用武力發動”二次革命”,而不是利用當時有利的政治形勢,積極開展議會斗爭,給袁世凱以很大壓力,鞏固民主體制。隨后,在組建中華革命党時,又顯露反民主傾向。在護法運動中,采用武力手段,而沒有采用議會斗爭的方法。不管民國的政治體制如何有問題,但在野力量也應遵循游戲規則,不能因為自己的失敗而退出游戲規則,改用武力手段(甘地對抗英國的方法就很值得肯定,雖然情況不同)。孫中山在上述問題上的失誤,顯示出他思想的局限性,為后來學習蘇俄党治制埋下了伏筆。有關孫中山的上述失誤,袁偉時先生已有詳盡的論述,很有見地,在此不予复述。本人認為,上述失誤确實也大,但還不至于對中國未來造成極為嚴重的后果,因為中華民國的政治體制框架仍未被破坏。而他學習蘇俄,引進党治制,則是他一生最大的迷誤。由于他誤入歧途,給中國的政治現代化帶來了無法估量的損失,這也是孫中山作為一個民主主義者的一生的最大的失敗。
蘇俄党治制的基本特點是:党凌駕于國家之上,以党治國,党國不分,號稱党國。在党治制下,党政不分,或以党代政。以党治軍,軍隊受政党控制。意識形態一元化,即所謂”一個党、一個國家、一個主義”。党治制是對他原先倡導的民主主義的最極端的反動。在党治制下,党凌駕于國家和人民之上,這就破坏了政党政治的基本原則。在党治制下,以党治國,以党代政,一切權力集中于党,”三權分立”或”五權分立”蕩然無存,一党控制了行政、立法、司法等各個權力領域。党治制下,軍隊受党控制,違反了民主制下軍隊中立、軍隊國家化和軍人不干政的基本原則,任何异己的力量和反對党隨即很快會被消滅,任何在野力量和反對党不可能存在,除非甘做花瓶。斯大林消滅托洛茨基、布哈林和實施大清洗,便是最有說服力的例子,他們還只是党內反對派,党外反對派更不可能存在。在党治制下,不允許有別的主義和多元思想的傳播,《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所要保障的言論等自由完全喪失,一個主義外的任何思想更無立錐之地。由此可見,党治制是現代形式的絕對專制主義,是徹頭徹尾的極權主義。
孫中山晚年引入這樣的一种制度,雖然表面上贏得了軍事上的胜利,隨后并由蔣介石按此方式建立了南京政權,但卻是孫中山一生事業的大失敗。党治制葬送了他建立起來的中華民國的民主政治框架,也葬送了中華民國建國的基本政治原則,而這原本是孫中山一生的追求。他一生的最大失敗,不是辛亥革命成果被竊,也不是”二次革命”或”護法運動”的失敗。辛亥革命后雖然有很多的失敗,但民主體制的框架和原則仍然得以幸存,在這樣的原則和體制下,中華民國的民主政治仍有前進、改良的空間和潛力。党治制摧毀了民主主義基礎上的一切,在党治制下,即使要想恢复民主政治體制的空架子,也難乎其難。如果說原來的體制下還有民主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的話,那么,党治制把中國引人了死胡同,在那儿,民主無處逃生。隨后中國在走向現代化過程中遇到的失敗和苦難,除了內外諸种因素影響外,党治制也難辭其責。
中國堅信民主自由的知識分子,在推進中國政治現代化的過程中,應該從孫中山身上吸取教訓,不要急功近利而放棄了最基本的立場和原則,葬送了自己的事業。須知,民主的實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可能一帆風順。
摘自《新世紀網》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