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大中華區鞏固競爭力賴區內強化互動

標籤:

(//www.tvsmo.com)
【大紀元11月9日訊】國際經濟專家指出,全球各區域都在結合鄰國共創區域經濟的繁榮,從北美、歐盟、大中華區等區塊來看,大中華區已經藉由香港與台灣的投資、管理經驗和技術源源進入中國大陸,奠定全球競爭力,並樹立新的競爭典範。但區域內互動的維繫與強化才是鞏固競爭力與成長的必備條件。

據中央社11月9日報導,時代基金會、外交部與歐洲經濟暨自由智庫(Evian Group)昨天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一場「亞洲產經圓桌論壇」,邀請了基金會執行長徐小波、智庫創始人、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國際政治經濟教授雷曼(Jean- Pierre Lehmann)、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湯明哲等人,分享對全球及區域經濟的觀察與建言,同時探討台灣及東亞國家在區域中的競爭優勢,及台灣的全球布局策略。

徐小波和雷曼以「新全球競爭時代的新挑戰─對台灣的影響」為題共同撰文表示,全球化市場可用四個同心圓來描述,核心是北美、西歐、東北亞,向外第二圈是經貿、投資和技術移轉比重居次的印度、東南亞、俄羅斯、中歐東歐;第三圈是全球邊陲化的地帶,包括中
東、北非、安地斯山、南亞等,最外圈是50個低度開發國家。

就核心圈來看,東北亞近年來區域內互動最蓬勃,這一區的商品、資本、技術、資訊及企業家的境內移動頻率驚人,其中尤以大中華地區為最。這一區並未受制於全球化的新潮流,反而帶頭樹立新的競爭典範。來自香港與台灣的投資、管理經驗以及技術源源進入中國大陸,奠定全球競爭力的最重要力量。

從過去20多年來看,中國大陸經濟開放後,美國、大陸、台灣企業之間形成了完整的供應鏈體系。在供應鏈中,美國公司扮演研發、品牌管理與行銷中心的角色,中國大陸以低成本的勞動力和營運負責產品製造,台灣則擔負美國與中國大陸的經濟橋樑,具有製造網絡整合者的定位。未來這三個經濟體之間的整合與分工趨勢必將更為強化。

文章中強調,區域內互動的維繫與強化是鞏固競爭力與成長趨勢的必備條件,大中華地區更是如此。而如同全球化一樣,區域化不應被視為是一個抽象且無法逆轉的過程,實際上區域化同樣需要受到良善的管理。但唯有建立健全的體制架構方能確保人員交流的暢通,這點在大中華區仍付之闕如。

兩位經濟專家在文中提及,經濟發展與開放所帶來的政治變化,台灣已經有過切身經驗,而即使是方向「正確」的政治轉型,也都難免經過陣痛期的調適。一個在政治上、經濟上都更為開放的大中華地區必將帶動更高幅度的成長,催化出更強的企業家精神,使得大中華地區不僅在全球經濟體系中日益嶄露頭角,同時也得以主導全球治理體系。台灣的經驗證明民主制度、資本主義確實能夠與中華文化產生交集,而一個經濟蓬勃、政治民主的大中華地區也可能就是全球化第一階段過程中最重要成果,並成為引領二十一世紀一波波全球化潮流的主要力量。

文中建議台灣各界,自台灣流向中國大陸的製造業投資只會日益增加,如果試圖阻止只會徒勞無功。台灣絕對有機會發展成為區域及全球知識經濟中心,先決條件就是產、官、學、研通力合作,才能創造出一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環境,吸引國外一流人才之餘,也能留得住台灣的優秀人才。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法庭批准微軟與司法部的和解協議
美法院裁決消除籠罩微軟陰雲
食品業者自行生產或委外代工陷兩難
美中期選舉黑人選民作用關鍵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