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孔子的妙判

誰說清官難斷家務案?
史言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www.tvsmo.com)
【大紀元11月5日訊】孔子五十三歲那年,做了魯國的大司寇。這大司寇實際上就是個維護社會治安的官兒。

某日一大早,孔子驅車來到大堂,剛剛坐定,就聽門外傳來一陣吵嚷。孔子叫顏回出去看看。一會兒,顏回回報說:「外邊有父子倆來告狀,是父告子,子告父。」孔子一聽怪稀奇,就傳他們進來。

父子爭執 鬧上公堂

這一老一少衣衫破爛、灰頭土面,來到大堂,倒頭便拜,接著吵吵嚷嚷爭著訴說。

孔子臉一沈,驚堂木一拍,道:「父不父,子不子,成何體統,老者先說。」那少者趕緊閉了嘴,低下頭聽老者陳述。

原來,這爺倆一起過活,老者貪嘴,少者懶惰,家中一貧如洗,爺倆常常為吃喝爭吵打鬧。今兒早上,爺倆又為吃飯吵起來,父親生氣動手打了兒子,兒子賭氣摔了家中唯一的飯碗。於是,父子倆就拉拉扯扯鬧上公堂。

孔子聽了,氣憤不已,但該怎樣發落,也一時沒了主意。他轉臉看看顏回,顏回更是一臉茫然。真是清官難斷家務案吶!孔子走下大堂,來到花欞子窗前沈思了片刻,對衙役們說:「把他倆都給我關進大牢裏去。」

各坐一牢 靈鳥示教

告狀的爺倆原想讓孔子給個公平合理的判斷,沒想到不分青紅皂白就要投進大牢,雙雙連喊:「冤枉!」孔子怒道:「身為周朝百姓,不懂倫理道德,簡直是禽獸不如,還敢喊冤枉。」孔子對衙役們說:「把那老頭子給我押進新牢,把那年輕的押進舊牢,餓他們三天,看還敢說冤枉不?」

老者被關在新牢裏,一個勁地唉聲歎氣。突然,樑頭上傳來一陣嘰嘰喳喳的叫聲。老者有氣無力地抬頭一看,原來是一窩燕子,老燕子銜小蟲從牢窗裏飛進來,餵給雛燕。老燕子從早到晚,飛進飛出,從不間斷。老者倚著牆看得入了迷……

再說那少者被關在一間舊牢裏,裏面又暗又潮。少者就趴在窗口往外瞅,庭院裏空空蕩蕩只有一棵大槐樹,槐樹上有個老鴰窩,就見小老鴰正給老老鴰餵食哩。原來老老鴰生下小老鴰十八天眼就瞎了,自己不能打食了,以後的日子全靠小老鴰來餵養。這樣一連看了三天,老老鴰「咂咂」的叫聲,終於喚醒了年輕人的良心。

爺倆出獄 抱頭痛哭

第四天,孔子升堂。從牢裏提出老者和少者,這爺倆一見面,在大堂上抱頭痛哭,哭得那個傷心喲,使衙役們個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只有孔子心裏最清楚,臉上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孔子問道:「你們知罪嗎?」

少者抹著淚道:「知罪。」

孔子又問:「罪在哪裡?」

少者道:「罪在忘恩負義,不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以後怎麼辦?」

「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孔子點點頭,又問那老者:「你知罪嗎?」

老者道:「知罪。」

「罪在哪裡?」

「罪在教子無方上。」

「好了,」孔子判道:「養不教,父之過。你倆要徹底戒掉好吃懶做的壞毛病,要勤於耕種,好生過日子。去吧。」

退堂後,顏回陪著孔子在院內散步,顏回望一眼樹椏上的老鴰窩和低飛的燕子,由衷地佩服道:「老師審案,別具一格,實在是高明呀!」

(轉載自《看中國》網站www.secretchina.com<看史海>2002.3.14)(//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孔子是長期受到人們推崇的杰出人物,他倡導的飲食觀,對后世影響遠。「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思是說,食物原料要選擇优質的(精食),肉要切得細細的(細膾),做飯菜應該講究選料、刀工和烹調方法,飲食是不嫌精細的。附圖
  • 紫禁城位于北京中心,又稱故宮,為明、清兩朝的皇宮。故宮東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面積達72万平方米。故宮的整個建筑被兩道堅固的防線圍在中間,外圍是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環繞,接著是周長3公里的城牆,牆高近10米,底寬8.62米。城牆上開有4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城牆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角樓有3層屋檐,72個屋脊,玲瓏剔透、造型別致,為中國古建筑中的杰作。
    故宮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南為外朝;北為內廷。外朝內廷的所有建筑排列在中軸線上,東西對稱,秩序井然。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滲透在中華文化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紫禁城也同樣蘊含著這一古老而傳統的文化。

  • 有時候反觀歷史,無端的會有一些同感。歷史會給人帶來各種各樣的感覺,——蒼涼的,如繁華的城市變成廢墟,像鮑照寫的《蕪城賦》,我忘記它是寫哪座城市了,總之將歌吹沸天的城市變成黃沙漫天的荒城,對比非常強烈,讓人生出無端的感慨。——悲愴的、如寫史可法在清軍攻破揚州的時候要求部下處決自己,以免自己被敵人生擒活捉。而部下始終不忍,史可法最終還是被敵人逮捕而壯烈犧牲,見全祖望的《梅花嶺記》(已經進入中學課本)——憂慮的。如孔子見衛靈公後,說了句: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我不知孔子在說這句話時是甚麼心情,我想這不會僅僅是個感嘆,還有某種程度的憂慮。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還有對於魯國內部的政治鬥爭,論語都有體現憂慮的記載。到了清初的時候,顧炎武對當時的學風也表示了不滿,實際上更多的表示一種憂慮。他的《與友人論學書》描述了當時士人的行止,津津於心性之談,學風空疏,因而反覆講到博學於文,行己有恥,反覆提到廉恥,文句間體現的刻骨銘心和對歷史的深度憂慮,令人難忘。到了近代的魯迅,就更鮮明地體現這一點:他的《熱風》裡明明提到:我現在有大恐懼,這是一種漢民族在優勝劣汰生存競爭中可能被淘汰的憂慮和恐懼。他的《墳》後記裡分明體現出一種憂傷,他的《野草》裡的《過客》分明暗示出我們都是歷史的過客。
  • 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過歷代禮樂制度方面的問題,這在歷史上是很有名的故事。不僅見于《史記》等正史記載,也見于老子彩圖(相傳春秋末期)、《老子》帛書殘片(局部)和漢畫像磚。在洛陽市東關大街北側有一碑樓,据傳那就是孔子入周問禮處。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立的碑至今保存完好,現為洛陽市級重點文物保護項目。
  • 孔子是中國人的代表,兩千五百多年來,中國人代代相傳,或多或少,都有孔子的精神血統。他生在周靈王二十一年,比印度的釋迦牟尼小六歲,比希腊的蘇格拉底大八十二歲,比猶太的耶穌大五百五十二歲。這六百年中,世界誕生了四位偉大的哲人,是史無前例的。下面的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這位圣人是如何“怀大志而拘小節”的。
  • 孔子是東方最偉大的教育家,哲學家和政治家。他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精神,鑄成了他在中國歷史上不朽的地位。
  • 儒家創始人孔子關于養生的說法很多,但集中到一點,就是要養心,而養心又需從日常做起,也就是平時要養德。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提出“仁者壽”。這“仁者”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解釋說:“仁者,愛人。”這就是說待人要寬厚大度,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大德必得其壽”,孔子在《中庸》中對此說得更加明确。
  • 子曰:「吾十有五,而致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十多歲的青少年,讀這些書,主要目的是為了考試,從沒想過孔子這些話的深層哲理。當時有一個想法:人老了,身體差了,脾氣也不得不好了。別人說什麼好聽、難聽的話也不會去在意了。所以,六十歲聽什麼話都不會動氣,耳朵就順了。圖

  • 孔子年輕的時候,很喜歡到他隔壁的鄰居家去。他的鄰居是一位技藝精湛的老石匠,一塊塊岩石經過他的刻鑿,便成了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花鳥石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