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未來(1)

金融時報:在“世界車間”裡超時勞動

(//www.tvsmo.com)
【大紀元11月4日訊】大紀元記者璞華編譯/金融時報10月28日起分五部分連載了“中國的未來”一文,對中國的前景及面對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以下是第一部分。

中國成為“世界車間”的推動力來自象劉紅梅這樣的人們。19 歲的劉面頰紅潤﹐戴著花頭巾﹐最近剛剛乘一輛巴士來到急速發展的南部城市珠海。

她來自中部省份湖南一個貧困的村庄。她父母期待她能賺到足夠的錢供她弟弟上學﹐同時她自己也認為如果能省下一定的積蓄﹐她的婚姻前景將會得到改善。

她說﹕“如果你想和一個有錢人結婚﹐你自己也得要有錢才行。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儿子會打洞。”

劉女士向靠近香港的珠江三角洲的遷徙是中國正在涌動的經濟活力的縮影。舊的共產式的人口控制正在消失﹐使得大約1億5千萬流動勞工可以到興旺的沿海城市尋找勞動機會。

他們有著強烈的勞動願望。如果他們努力工作積蓄錢財﹐就有望擺脫父輩們靠微薄的幾塊土地和几頭肥豬維生的命運。珠海的工厂管理人員說他們最常聽到這些流動勞工的抱怨是﹐他們覺得加班加得不夠。

世界最大的電子合同制造商Flextronics 的珠海經理Tim Dinwiddie說﹕“我以前還從未看到過具有象這樣的素質和投入精神的勞工。”他的工厂有7,000名雇員﹐佔地一百六十萬平方英尺。到今年底﹐當新訂單帶來擴大生產時﹐預期其規模將擴大到12,000 名雇員和兩百萬平方英尺廠房。

Dinwiddie 先生相信他所看到的現象不是一種短期的循環。儘管早先全球制造業從美國和日本向東南亞的轉移持續了大約10 年﹐目前工厂向中國的遷移可能會持續比十年長得多的時間。

Dinwiddie 先生說﹕“每一個公司都明白這一點。他們一直在考慮轉移工廠。現在他們意識到是必須行動的時候了。”Dinwiddie 先生曾隨著工廠從美國遷移到新加坡﹐然後于三年前又轉移到了華南。

*中國的勞力資源好象是用之不竭的*

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其他東南亞國家﹐隨著勞力資源的吃緊工資也在增長。在中國, 勞力供應好似是用之不竭的。除1億5千萬流動勞工之外﹐中國專家估計﹐目前的4億農民中有大約一半是過剩的勞力。

珠海的Flextronics為Motorola, Ericsson, 索尼,Nokia, Dell, 苹果, 3 Com, RSA安全公司, 微軟, Philips 和其他公司組裝產品。其雇員几乎全都是象劉女士這樣的年輕婦女。他們的平均月薪是100 到150 美元, 這只是新加坡, 馬來西亞, 墨西哥和其它制造業經濟區相應月薪的一小部份。

除此之外﹐電子元件几乎總是可以便宜方便地買到。Dinwiddie 先生說﹕“香港和華南附近的供應基地非常棒﹐因為它很近﹐這樣你可以將費用減到最小。并且, 出口后勤也不錯。從集裝箱運輸的价格來說﹐香港比新加坡便宜。”

同樣的﹐在其它行業中﹐供應鏈的成熟也正在帶來猛烈的變化。中國被外國車主宰的汽車市場上最暢銷的型號當中有幾個來自Chery 和Geely這兩家從地方市場獲得零件的國內公司。

這些例子使中國的競爭者們失掉勇气。新加坡的資深領導人李光耀預見中國將以50倍的規模重複台灣的成功。南韓副總理金Nyum將中國比作一個黑洞吸吮著制造產業﹐因為它“能夠製造任何東西。”

預計中國今年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外國直接投資引進國。北京官員們預測﹐由于許多國家想充份利用去年底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引發的一波市場自由化的機會﹐資金的流入將達創紀錄的550億美元。

然而也有怀疑論者將向中國的資產轉移比作僅僅是在建立一座巨型的血汗工厂﹕原材料進來﹐中國工人手工裝配﹐有一點增值的成品被出口﹐同時中國創造了一點財富。

這種描述說出了一些真相。據HSBC 分析員曲紅彬說﹐中國的進口中大約百分之50是將再出口的原材料﹐而中國的總淨出口份額很小, 在最近三年平均只有百分之7。 但在其中﹐外國企業才是中國的出口增長后的驅動力, 其總出口份額從1985 年的百分之1 增加到 2001的百分之50.1 。

然而觀察家們說﹐外資企業對中國經濟的無形貢獻才是其成為北京最被重視的部分的主要原因。外資企業帶來了管理技術﹑生產竅門和技術轉讓。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在加入WTO以后對經濟特區的外資企業只征收百分之15 的公司稅而對其國內同行征收百分之33 的公司稅的原因。

*中國在技術階梯上進步快速*

這樣的政策帶來的紅利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在技術階梯上進步快速。中國公司現在制造移動通訊站﹑路由器和複雜的网際网絡設備。國內市場上的300兆瓦火力渦輪機全都是由本地公司供應﹐而600兆瓦的發電機將很快被商業化。

中國消費電器制造商們已將他們的日本競爭者從國內市場上趕了出去。摩托車制造商正在將日本競爭者擠出其他國家的市場﹐而國內的研究中心正忙于研製懸浮在磁場而不是鐵軌上的“磁懸浮”列車。

很多世界頂尖的技術公司﹐垂涎于中國大學裡充足的優秀學生﹐在中國建立了開發前沿技術的研發中心。

法國通訊公司Alcatel 今年約百分之15的研發預算將花費在上海。Alcatel行政副總裁Ron Spithill說﹕“中國長期以來是電信技術的接受者﹐ 但很快就會成為創新技術的來源地。”

北京IBM中國研究實驗室主任James Yeh說中國未被開發的智力財富不遜于世界其他任何地方。他實驗室裡的研究員參与IBM 的主流項目而不是與中國具體有關的那些項目。

隨著已達1億6千9百萬的移動電話用戶以每月几百万的速度還在增加﹐外國半導體廠商開始轉移其工廠到上海和北京附近的天津。靠近上海的台灣SMIC經理Raymond Chang說中國的生產成本比世界其他地方便宜至少10 到15 個百分點。

但也許外資企業在中國受到的最大的競爭优勢是政府干涉很少。不同于國有公司﹐他們可以只僱用自己需要的工作人員﹐不用給地方機構分紅﹐并且常常不用象其國內同類公司一樣在賄賂腐敗官員等方面受到壓榨。

這些優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一些外國公司在中國的巨大成功。 麥當勞和肯德雞在中國有大約700 家分店。中國佔了柯達膠片和攝影紙市場的一半份額。寶潔是最大的香波銷售商。Motorola, Ericsson 和Nokia 佔有中國移動電話市場的百分之90以上。

儘管一些國內競爭者被外國公司享受的這些优勢所傷害﹐北京意識到它在過去24 年的優秀的經濟變革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外國技術和管理与中國勞力的這種組合。盡管受到要求增加外資企業稅收的壓力﹐看起來政府官員們還不想扼殺這些下金蛋的鵝。

國務院(內閣)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的副主任潘越說﹕“中國不應該僅僅是一個外國投資企業的生產車間﹐它應該也是一個跨國的研究与發展中心﹑一個制造業基地和區域性總部。”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嚴家其表示天安門文件公開動搖江澤民地位
科技創新是中國未來的道路
底特律自由新聞社:精神恐懼威脅中國的未來
【紀元特稿】  鮑彤六四密件(全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