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華裔槍殺妻兒後自殺 余波震蕩

人氣 29
標籤:

(//www.tvsmo.com)
【大紀元11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唐青綜合報導/11月14日﹐硅谷華裔軟件工程師李錦麟開槍打死自己的妻子和兩個孩子后自殺。調查人員表示,這起慘案很可能是因為面臨失業危險的丈夫李錦麟承受不了經濟壓力造成的。雖然警方表示案件即將結束﹐但慘劇造成的衝擊波不容忽視。這起家庭悲劇給美國華人帶來陰影﹐對社區內與李家兒女熟識的小朋友,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有關人士指出,硅谷是全球高科技重鎮﹐物質上的追求和滿足讓人們忽視了對精神生活的調節﹐造成憂鬱壓力﹐加之高科技失業潮的衝擊下﹐容易發生悲劇。圖﹕高科技和現代生活也給人們帶來不容忽視的精神壓力。(AFP圖)

*患有憂鬱症﹖

涉嫌行兇的父親李錦麟來自香港,現年47歲;42歲的妻子蔣正枝來自台灣;同時被槍殺的還有九歲的李少雯和四歲的李皓文姐弟。

據聯合報報導﹐與李錦麟一家在聖何塞阿瑪頓谷為鄰的譚姓女子表示,12日她還見過蔣正枝,當時蔣神色並無任何異狀;但上星期她和蔣正枝談話時,蔣曾說她丈夫可能將失業。「那時蔣正枝還提到正考慮為自己的房子重新申辦貸款,沒想到才隔幾天就發生這樣的事。」譚女說,街區住戶平時還算熟,逢年過節也會辦些聚會。印象中,李錦麟較外向,蔣正枝較沉靜,四年前蔣正枝生下老二李皓文後,就辭職在家帶小孩,近來蔣也為提供附近街坊接送小孩的服務。

上星期四(11月14日),鄰居見李家子女很晚還沒回家,打電話給蔣正枝也沒有人接,便於當晚9點左右報案。 警方抵達現場後 ,發現李錦麟一家四口都已死亡。調查人員說,李錦麟是先把妻子和兒女開槍打死,然後自殺的。調查人員表示,這起慘案很可能是因為面臨失業危險的丈夫李錦麟承受不了經濟壓力造成的。

不過﹐星島日報19日說李錦麟可能患有憂鬱症。報導引述消息人士指出,李家的鄰居們都認為李錦麟患有憂鬱症,但是李錦麟本人不認為自己有憂鬱症。這位人士說,鄰居們常常主動找李錦麟聊天談話,希望能讓李錦麟想開些與快樂一點,但李錦麟的個性非常內向,有什麼話不會對別人說。

消息指出,李妻蔣正枝也意識到先生李錦麟的憂鬱傾向愈來愈嚴重。而在案發前,蔣正枝已經發現先生把鎖在保險箱的槍枝拿出來,只是她沒想到悲劇發生的這麼快。

報導還說,李錦麟曾經自殺過,被其妻口頭勸導過。

*失業壓力大

美國之音採訪了龍林雪婷女士。龍林雪婷女士是一位在硅谷的心理學博士,她的心理治療病人當中大部份都是硅谷的高科技人士,龍林雪婷女士說,以前病人的壓力大多是來自對自己工作表現不夠好的擔心,以及工作壓力太大而無法平衡好工作和家庭的關係。現在則出現了很多因為失業而造成的憂鬱症和焦慮症的病人。

除了失業以外,經濟下滑造成的股票大幅縮水﹑價格猛跌,也給股票持有率很高的硅谷家庭帶來了又一經濟負面影響,2001年,位於硅谷中心的聖克拉拉行政區有43%的家庭擁有包括共同基金在內的各種股票。

其次,龍林雪婷女士說,經濟長期沒有起色,對失業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個相當嚴峻的考驗。

硅谷失業率連續幾個月來,都維持或接近83年來的最高記錄,達到7.8%。從前年4月到去年7月,硅谷中心的聖克拉拉行政區已經有5萬2千5百多人遷出,是美國15個最大的行政區中人口外流最多的一個。

龍林雪婷女士說,李錦麟以前曾有過失業的經歷,所以這次再次受到失業威脅的他就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精神生活不可忽視

高科技和現代生活也給人們帶來不容忽視的精神壓力。有關人士指出,李家命案其實是硅谷高科技從業人員在裁員潮沖擊下不堪重壓的冰山一角。硅谷高科技雖然享受著高薪,卻難以享受輕松的生活,其所承受的高壓是外界難以想象的。現在隨著高科技泡沫的破滅,硅谷科技公司減薪裁員的消息頻頻傳來,越來越多的人精神抑鬱。

硅谷聖何塞是全球聞名的科技重鎮,也是大量華裔和外籍科技人才雲集的地方。硅谷的科技公司憑著高時間高效率的激烈競爭引領著全球的科技行業。激烈競爭和物質滿足﹐易讓人們忽視精神生活的調節﹐沉重的壓力導致了人們的精神抑鬱,即使是在幾年前硅谷最興旺的時候,很多硅谷人也是生活在工作的重壓下,身心難保健康。

在李案之前,在三藩市灣區去年也曾經發生過華裔工程師殺死前上司後自殺的事件﹔在1991年,則發生過中國留美博士、前北京大學學生盧剛殺死五名教職人員後自殺的事件。這些事件的共性之一,就是當事人在事業、工作或生活上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然後決定採取這一極端手段。

有關人士呼吁海外僑胞一方面自己要善于調節自己的情緒,物質生活並非一切﹐在困難面前﹑在精神壓力面前退一步海闊天空。另一方面在美華人也應更多的去關心自己的同胞﹐有困難的同胞也應多向親屬和朋友傾訴﹐互助互愛。◇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六華裔獲頒歷史締造者獎
第五屆中華民族兒童舞蹈展本週六演出
港調查指華裔學童近視率比其他族裔高四成
兩名韓國駐華領事被控受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