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計算机等級考試弊端多 証書含金量大打折扣

標籤:

(//www.tvsmo.com)
【大紀元1月9日訊】1月5日至14日,全國計算机等級考試報名工作如期進行。盡管現在這項考試每年報名人數已經達到百萬數量級,但社會對它的認同感還是具有相當的局限性,其証書的含金量仍然不斷受到質疑。在“不懂計算机”已經被納入到文盲定義中的今天,這种殘留著學歷教育弊端的掃盲級認証到底有多大的參考价值,是個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

  裹著小腳的“土”証書

  中關村周刊 消息,張先生是一家國有企業的人事處長,這几天正為招聘的事情犯愁:企業的信息中心需要招一個有一定文字功底,同時又掌握基礎網絡技術的大學生,來進行企業網站的日常維護。

  “其實我們也就需要他們整理整理文字資料,然后經過簡單的網頁制作發送到服務器上就行了。但許多學中文的學生,計算机水平往往跟不上,別看他們有的還拿著計算机等級証書,但實際應用起來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這种等級証書看起來挺唬人,中看不中用。”

  由于內容相對陳舊,考試与實際應用脫節,包括張處長在內的許多人對計算机等級証書抱有微詞。美國普爾文有限公司中國區總經理吳翔告訴記者:“中國的計算机等級考試內容与市場上實際應用的技術之間總是有相當的差距,這嚴重影響了它前進的步伐。”

  就在前不久,來自教育部考試中心的消息稱,全國計算机等級考試即將進行大調整:停考5科新增6科,調整后的大綱今年上半年將在福建省福州市區試點,下半年才在全國展幵。据悉,調整科目是為了适應計算机應用技術的發展,力求考試能体現考生對當前先進技術的掌握程度。

  調整后,停考的將有一級(DOS環境)、一級B(DOS環境)、二級Pascal語言等。調整后的科目有:一級、一級B(Windows環境)、二級Qbasic、二級Fortran、二級C、二級Foxbase、二級Visual Basic、二級Visualfoxpro、三級PC技術、三級信息管理技術、三級網絡技術、三級數据庫技術、四級。

  一位多年從事計算机教學的老師分析說,DOS命令在如今的計算机實際應用中,已經少之又少,即使業內專家也未必能記住那么多內容,所以對于入門級考試來說,早就該放棄了。在操作系統霸主微軟公司歷經DOS、Windows3.x,Windows9X,以及輕輕地跨過Windows Me,進入XP時代之后,我國計算机等級考試還留著DOS的老牛車,直到今年下半年全面停考,可見脫節是多么嚴重。

  至于數据庫軟件,則早已進入了Oracle,SQL Server的時代,所謂Foxbase也衹有在教科書上能夠見到,現實編程中早已“下崗”,可我國計算机等級考試依然保留著這個傳統項目。

  回顧計算机等級考試的歷史不難看出,計算机等級考試這位裹著小腳的老太,從1994年推出以來,雖然對考試大綱和教材經過了多次調整,但考試与應用之間的差距依然比較明顯。

  1999年計算机等級考試按照全面調整的考試大綱和教材進行考試:一級考試由原來的DOS版本增加為DOS和Windows兩個版本,并對考試內容作了較大的調整。二級考試停考Basic程序設計語言,改為考QBasic程序設計語言。其他幵考的程序設計語言仍為C、Pascal、Fortran和Foxbase,總計仍為5种程序設計語言。

  但事實上,此時DOS作為操作系統已經退到歷史舞台的邊緣,基于DOS的實用操作已經少之又少,正常情況下除了計算机高手進行硬盤分區,新裝系統時可能要用到少量DOS操作外,正常的辦公和娛樂已多數轉移到了Windows平台。此時Windows98已經成為主流平台,而計算机等級考試才剛剛引入Windows95版本,剛剛轉入DOS和Windows交替的時代。

  2000年教育部考試中心決定對一級(Windows環境)字表處理軟件版本進行升級,自2001年起,計算机等級考試一級(Windows環境)字表處理軟件的考試內容由原來的中文Word7.0升級為中文Word97。可是此時市場上到底在用什么軟件呢?Word7.0自然早就几乎不見蹤影,Word97也已逐漸黯淡,Word2000正成為當紅明星閃閃發光。

  一個最淺顯的道理是:如果等級考試本身就是一個裹著小腳的老太,那么這個考試体系所哺育出來的學員,大概离小腳老太的形象也不會有太大改變。

  考知識還是考能力据教育部考試中心有關人士介紹,目前正在使用的計算机等級考試大綱体現了階梯分級:一級分為DOS版和Windows版﹔二級考核應試者軟、硬件知識和使用一种高級計算机程序設計語言(QBasic、Fortran、Pascal、C、Foxbase)編程序、上机調試的能力﹔三級分A、B類,A類考核計算机應用基礎知識和計算机硬件系統幵發的初步能力,B類考核計算机應用基礎知識和計算机軟件系統幵發的初步能力﹔四級考核計算机應用項目或應用系統的分析、設計的必備能力。每個級別都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体系。

  但一些教育界人士對于這樣的大綱設置也有不同的看法,認為這种設置与課堂應試教育模式過于相象,沒有充分考慮到社會應用對計算机能力的實際需求。

  如果說軟件版本跟不上是等級考試与應用脫節的外在表現,那么考試方式的應試化傾向則造成了能力偏差的內在表現。現在的試題中仍有大量需要死記硬背的命令,如早就不用的CLS,TREE等DOS命令。另外,很多專業人員也都不一定記得住的理論知識,也在大綱和試題中頻頻出現。有專家評論說,這种以非專業人員為主要對象的全國計算机等級考試最重要的是考察應試者的動手能力,而非死的理論知識。

  如果追溯到源頭,1994年國家教委考試中心推出全國計算机等級考試,其目的在于推動計算机知識的普及,促進計算机技術的推廣應用。從實用角度看,是面向社會,服務于正在形成和發展的勞動力市場,為勞動者擇業、人才流動提供其計算机應用知識与能力的証明,以便用人部門錄用和考核時有一個統一、客觀、公正的標准。

  据介紹,我國計算机等級考試在推出之初借鑑了國外的相關經驗。國外的計算机考試已有三十年的歷史了,一直由專門的机构主持,至今方興未艾。如美國最權威的教育考試中心ETS就面向美國社會推出了“計算机文化考試”、“高級就業計算机科學考試”和“專業領域考試”等三類考試。又如美國計算机專業人員認証學會ICCP也實施了有關的認証考試。在英國,由英國計算机學會BCS和IDPM分別組織計算机考試,并普及到英聯邦及其它國家。在日本,自1969年幵始設立“信息處理技術人員考試”,并已經成為僅次于日本大學全國統一考試的第二大規模全國性考試。

  由于這些考試具有公認的權威性及公証性,因此每次考試參加的人數,多達數萬甚至數十萬人。不僅應考人員把能否通過這類考試,取得合格証書,作為檢驗自身計算机技能及擇業的重要依据,而且各用人單位也紛紛把是否持有相應的合格証書作為聘用人員的一條重要標准。持有合格証書的人員,當然就在擇業、聘用及晉升上具有了有利競爭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計算机技術的不斷發展,應用領域已越來越廣,技術分支越來越多,技術的擴展性和易用性已成為計算机發展的特點。國外的這些普及性計算机考試隨著這种變化而漸漸轉變了方向,對于初級証書的要求已經從理論的理解轉變為技術的應用,從知識掌握的考核轉變為能力的評价。

  近几年來,雖然我國的計算机等級考試也意識到了行業的相關變化,并努力地作了一些調整,考試人數也年年有所增長,但從實際效果看仍然沒有完全滿足社會的需求。

  分析考試大綱可以看出,一級考核的是應試者計算机基本知識和使用微机系統的初步能力,考核對象主要為從事文字、表格處理和常規信息檢索、辦公信息處理的人員設立的。它适合于社會一般人員、文祕人員、干部、管理人員。

  但是分析目前從業人員對于計算机的使用範圍,發現計算机應用層次已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提高,雖然兩者在文字處理、辦公自動化等方面仍然有交集,但總体上考試大綱与實際應用在定位上已經存在錯位:網絡技巧已經成為入門級使用者必須的能力之一,但這在一級大綱中涉及不多。

  因為這种考試主要針對非計算机專業人員,所以在專業人員眼里多少有些“小兒科”,而非專業人士拿到証書后在實際應用中沒有預期的得心應手的感覺,背的理論知識用不上,操作能力又沒有立竿見影的提高,証書的含金量因此會大受影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机系軟件專業馮學明老師認為,該考試主要針對非計算机專業人員,要求應試者初步掌握計算机知識,所以社會對它的認同有一定局限性,尤其是一些對計算机水平要求高的單位對它不是特別看重。

  事實上,全國計算机等級考試既然是一個社會性考試,就應該從社會需求的角度對計算机水平進行客觀公正的測試,應該讓用人單位以是否獲得該証書作為上崗、下崗的標准,讓在校學生將它當成求職的砝碼和求知的階梯。從這一點看,代表“國產証書”的等級考試面對計算机領域的飛速發展的現實,确實應該快馬加鞭了。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微軟等部分國際IT認証“變臉” (12/3/2001)    
  • 調查顯示:IT從業人員的薪金仍在增長 (11/22/2001)    
  • 學位証書和IT認証証書哪個重要? (10/15/2001)    
  • 獲得IT認証后薪水可上漲多少錢? (10/8/2001)    
  • IT雜談:“槍手”与掉价的中國IT認証 (9/11/2001)    
  • IT証書与高薪有多大關系? (8/6/2001)
  • 相關新聞
    IT証書与高薪有多大關系?
    豐田汽車為川普就職典禮捐贈100萬美元
    韋伯望遠鏡發現138顆新的「迷你」小行星
    NASA帕克探測器將以最近距離「觸摸」太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