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1月4日訊】
──“知道誰是微軟最大的競爭對手嗎?”
──“是微軟自己?”
──“不,是模擬的世界(或非數字化世界)。”
微軟亞洲研究院一間不能僅以“亂”字形容的主任研究員辦公室。王堅一句話把記者說蒙了。這位希格瑪大廈5層的天才們公認的“天才”,說他相當認同比爾.蓋茨的這個觀點。
“‘模擬’是相對于‘數字’而言的,現實社會中還存在著太多沒有被數字化的東西,而這些,就是我們要做的!”與“一定要打敗XXX!”或“要為科學而獻身!”等相比,“挑戰和改變世界!”才是一個對天才具有號召力的口號。比爾.蓋茨就是用這個天才的口號收住了眾多狂妄之心。
而現在,那個微軟希望用以改寫PC時代的東西就安靜地躺在王堅辦公桌上的亂紙堆里。它叫Tablet PC,翻譯過來叫“平板電腦”。2000年11月,比爾.蓋茨的預言令PC業界心驚肉跳,他說,TabletPC將取代筆記本電腦,并將為PC帶來一場新的革命。
手握一衹數碼筆,王堅在這個A4大小、外形類似手寫板的電腦上做著各種演示﹕連筆中英文輸入、圖像識別、將手寫信息導入Word并作為電子郵件送出王堅手頭上的工作與這個還沒有面市的產品的未來有關。
在研究院,王堅的研究方向是“多通道用戶界面”,簡單說就是如何讓人與計算機之間的交流更簡單便捷。他要做的早一衹比手中的數碼筆更加“聰明”的筆,它像一衹普通筆一樣可以在紙、桌面等任何介質上進行文字、數据、圖形等的記錄,然后通過無線網絡將一模一樣的記錄內容傳回電腦。這個神奇的想法與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張亞勤推崇的比爾.蓋茨定律不謀而合﹕科學與幻想之間,也許衹有一步之遙。
張亞勤說﹕微軟研究院做的不是產品、應用的研究,而是基礎研究,也就是現在不可能實現而將來可以成為主流的東西,這個將來,我們現在定義為5-10年。
“你怎么定義研究?又怎么定義基礎研究?”
王堅對這個問題有自己的看法﹕“我認為所謂研究,就應該是前所未有的東西,可以一舉改變游戲規則的東西。而所謂基礎研究,就是創造能改變成千上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東西,就像PC、像Windows。”這正是微軟需要的一幫人,他們做的工作是打通微軟主宰“未來的未來”的道路。
每隔10-15年,IT行業都會有一個很大的轉型,而在每次轉型時,都會有一些新的技術、新的公司、新的市場出現。IBM曾在大型機時代一統天下,DEC公司曾在小型機時代獨領風騷,Intel公司和微軟也在PC時代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但是,歷史上還沒有一個公司能領導兩個不同的時代。
在天才的口號之下,微軟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再續輝煌。比爾.蓋茨對張亞勤們說﹕你們現在所做的,就是要保證10年以后還有一個叫微軟的公司存在。比爾所指的,應該不僅僅是“存在”,而是“像現在一樣存在”。去年,微軟為此花的代價是50億美元,相當于其全年總收入的1/5。王堅說,這不是賭博,而是“買保險”。為了這個造就日不落帝國的保險,張亞勤說他衹要一想起來就夜不能寐。
研究院也要槁“品牌行銷”
微軟亞洲研究院前任院長李開複博士正是肩負著這個重任,衹身開進了比爾傾羡的人才重地──中國。
選擇中國的原因,張亞勤博士今天分析說,除去中國的大市場外,主要是因為中國13億人口的大基數使其聰明人擁有量遠遠高于其他國家,另外,中國重視教育的傳統、重視基礎教育的教學体制是盛產高質研究人才的土壤。
李開複制定了研究際聲展的“6P策略”﹕研究人才(People)、合作項目(Programs)、學術著作 (Publications、發明專利(Patents)、技術原型(Prototypes)和技術轉移(Product impact)。排在第一位的是People。這個找人和招人的問題,當時在媒体上引發了一片“外企搶人”的危言
即使在招人方面,微軟一樣深諳品牌行銷之道。10年之前,當比爾說服世界著名的計算機奇才里克.雷斯特到微軟來專司科研副總裁之職時,這個示範效應開始發生作用。從比爾-雷斯特-李開複-張亞勤-張宏江(副院長、世界著名多媒体專家)、李勁(清華神奇小子),我們可以看到一條非常明晰的“一個牽一個”的關系鏈條。研究院直接從中國大學里第一次招收的7個副研究員之一、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生高劍峰正是在“李開複”的品牌感召之下提出申請的。
在微軟亞洲研究院,除了做研究的部門就是搞宣傳的部門,包括Pr(Public Relationship公共關系)和UR(University Relationship高校關系)。PR通過各類媒体樹立研究院在公眾中的影響力,UR通過與大學、研究機構、基金會和行業協會的各種合作樹立研究院的業界影響力。兩者結合起來,在短短2年時間內將“微軟亞洲研究院”造就成為了“中國知名品牌”。在某媒体進行的“2000年中國網絡9大產品”排名中,微軟亞洲研究院竟然名列第3。
淘汰天才的機制
曾在清華大學任教的一位研究員說,以前他從來沒有意識到搞研究也要做宣傳。正是在這個能源源不斷吸納優秀人才的大環境下,微軟亞洲研究院多層次的人才互動体系場步成形了。
張亞勤說,目前研究院的人員構成主要包括4部分﹕正式員工、訪問學者、訪問學生、博士后。正式員工可以兼任大學客座教授到學校授課或做演講,同時UR部門也會安排許多與學生的交流活動,這樣形成了一個“由內而外的循環”﹔而此進彼出、能為研究院帶來源源不斷的新鮮思想的的訪問學者、實習學生等,則形成了一個“由外而內的循環”。
到現在,微軟亞洲研究院的正式職員數目已超過了120人。加上訪問學者、實習學生等,希格瑪大廈5層和3層平時的人員保有量在300左右,暑期等高峰還要遠遠超過這個數目。
從原院長李開複手中接過接力棒后不久,張亞勤將“6P”策略變成了“5P”─去掉了曾經列在首位的People。生源已經不是問題,關鍵是如何管理這些人?
研究院的待遇由3部分組成﹕工資、獎金和股票期權,其中期權是指,在員工被錄用之時按職位將不同數量的微軟股票免費划到該員工名下,俟其离開時划出,該員工可提取划入日與划出日之間的差額。据說,對微軟員工來說期權是比其他待遇高出數倍的一筆財富。
在研究院的職位設置中有﹕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高級研究員。主任研究員和首席科學家。其中,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是正式人員中的“合同工”,他們有一個2年左右的最長任期,衹享受工資和獎金,期滿之后無法轉為研究員的人無法續簽。在微軟亞洲研究院,這部分合同工的比例約占80%。
研究院的面試中,最重要的是考察應試者是否聰明、是否有潛力和做研究的熱情,而應試合格者是否真正合格,則通過一項“打分制度”進行考察。考察的依据就是另外5P。張亞勤說,每6個月我們都會進行一次打分, 分值為2.5-5。經理給手下員工分,員工也要給經理打分,同時經理之間、員工之間也要打分﹔此外,院長給經理打分,經理給院打分。總而言之,就是彼此考察、相互并不知情、跨級別報送結果。
高劍峰說,當初與他一批進來的6個副研究員已經走了好几個,很多人都在這個制度中出局。
這種各種策略拉動下的循環,背后是微軟強有力的財力支撐。我國的研究凱構普遍都存在資缺口,看似數目繁多的研發基金杯水車薪,大多研發人員都存在著“找錢”的苦惱。微軟亞洲研究一位從中科院出來的研究員告訴記者,我國在計算機領域能夠申請到的課題經費平均大約為10萬/個,其中863計划一個2-3人2年期的課題經費約為30萬/個。這些經費一般都有為期几個月的申請程序,由專門委員會根据申請者的知名度、有否經驗等進行評審,尤其是比較重量級的某些基金,比如自然科學基金申請起來往往“非常困難”。所以,在一個研究部問,沒有經費而要“蹭”別人的錢進行研究工作的人不是少數。
“如果您的興趣是對最具有挑戰性的計算機科學問題進行基礎研究,或者希望您的研究成果能最終轉化為產品并被千百萬人所使用,微軟亞洲研究院將是您正確的選擇。我們將為您提供直接面向世界前沿的科研環境,自由、開放的學術氛圍,及優厚的待遇。”這是微軟研究院的一個招聘廣告。拋開其他因素,微軟的財大氣粗也是一個誘惑。
–“喜歡微軟嗎?”
–“不太喜歡,它比較霸道。”
–“如果有機會去微軟工作你會考慮嗎?”
–“我想,可能會。”
──原載《21世紀經濟報道》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