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台灣,大志氣

標籤:

(//www.tvsmo.com)
【大紀元1月31日訊】這一期的「天下雜誌」,以荷蘭與台灣作比較,讀後讓人感慨良多。

面積只比台灣大一點點的荷蘭,位處歐洲列強的中心,缺乏天然資源,甚至必須與海爭地,與大自然搏鬥。荷蘭曾經走過經濟蕭條、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慘淡歲月,如今,它卻是全世界第七大貿易國、第八大出口國,競爭力連續五年排名全球第五,去年更被「經濟學人」選為未來五年最適合經商的國家。

放眼國際、務實樂觀、妥協容忍,是造就了今天「荷蘭奇蹟」的主要原因。

荷蘭人開車只要一個多小時就「出國」了,無怪乎荷蘭人大多具有多國語言能力。每天早上通勤的上班族在捷運上人手一份早報,頭版幾乎都是國際新聞,讓荷蘭人對歐洲鄰居的一舉一動,以及國際政經變化瞭若指掌,這就是荷蘭人的國際觀,也是他們與世界接軌的資產。

荷蘭人了解自己的實力和優勢,清楚自己的定位,即使先天體質不良,仍然能夠成為歐洲大陸交通與資源流通的主要樞紐。不好高騖遠、不怨天尤人、樂觀進取、自得其樂,這就是荷蘭人的成功哲學。

延續歐陸多黨競爭的政治特色,多年來荷蘭始終沒有一個能夠過半執政的政黨,但是荷蘭人卻能夠擺脫多元政治競爭的困境,維持穩定進步的政治環境。政治學者將這種獨特的現象稱為「協和式的民主」,因為重視妥協、共生和容忍,讓荷蘭人沒有化解不了的難題,沒有克服不了的挑戰。

從很多角度來看,台灣幾乎就是荷蘭的翻版。

走過二次大戰後重建的困頓,歷經數度全球金融危機,台灣創造舉世稱羨的經濟奇蹟。早年台灣中小企業拎著手提箱,闖遍全球各地的打拚精神,是台灣經濟發展最大的後盾。可以這麼說,台灣人民很早就體會到作為一個海洋國家的特質,所以台灣必須走出去。

隨著經濟自由化的進步,政治民主化的開展支撐著過去二十年來台灣演變的主軸。從威權體制的解體到今天的政黨輪替和政權和平轉移,台灣的民主政治奇蹟更是教全世界刮目相看。但也正因為如此,台灣的資產大多耗費在內部的發展,有些時候甚至過度自我膨脹,或是被國內泛政治化的紛亂與社會八卦掩飾,而忽略了台灣在國際地緣政治版圖已經出現重大變化,這正是政府、也是整個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嚴肅課題。

全球經濟週期性的波動本來就很自然,在目前經濟狀況不是很好的情況下,拚經濟已經不只是政府的責任,更是全國人民共同的期待。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信心迎接挑戰,有沒有誠意尋求團結、有沒有認真自我定位。

阿扁相信,一個國家人民的特質,決定這個國家的前途。加入WTO,已經讓台灣站穩了與世界交往的地位。這是機會,也是挑戰。

荷蘭就是台灣的一面鏡子,阿扁有決心,但也要靠大家捲起袖子來幫忙。我們要讓世界知道,台灣很小,志氣卻很大。

陳水扁 2002.01.31

──原載《阿扁總統電子報 第十六期》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台灣醫師在帛琉打響「Taiwan」名號 (1/31/2002)    
  • 國台辦:兩岸目前不具備復談條件 (1/31/2002)    
  • 陸軍聯誼廳百年傳奇 北市文化局有意列為古蹟 (1/31/2002)    
  • 台灣取得首屆亞洲極限運動主辦權 (1/31/2002)    
  • 新生偶像登基 天王時代散場–看”榜中榜” (1/31/2002)    
  • 人權、軍控及台灣問題——布什訪華的前景(一) (1/31/2002)    
  • 劉天:評江澤民威權的傲慢 (1/31/2002)    
  • 新內閣上路 將分階段回應錢其琛談話 (1/30/2002)    
  • 美方保證:布希大陸行 台灣不必擔心 (1/30/2002)    
  • 內定行政院秘書長:布希大陸行 美方保證台灣不必擔心 (1/30/2002)    
  • 美高官首次公開支持台灣不接受“一中” (1/30/2002)    
  • 分手后亦是好友 張惠妹公開感謝前男友 (1/30/2002)    
  • 費翔孫燕姿橄欖樹上各自飛 (1/30/2002)    
  • 王雪冰弊案 傳劉家昌夫婦捲入 (1/30/2002)    
  • 西安法門寺「佛指舍利」將赴台展出 (1/30/2002)    
  • 美著名學者﹕大陸8%經濟成長率“不足置信” (1/30/2002)    
  • IBM看中台灣 今年將設生命科學研發中心 (1/30/2002)    
  • 兩岸人才競賽台幹失寵 4成企業登陸招才 (1/29/2002)    
  • 民眾爭相搶購馬年套幣發售首日幾乎銷售一空 (1/29/2002)
  • 相關新聞
    民眾爭相搶購馬年套幣發售首日幾乎銷售一空
    兩岸人才競賽台幹失寵 4成企業登陸招才
    IBM看中台灣 今年將設生命科學研發中心
    美著名學者﹕大陸8%經濟成長率“不足置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