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風云百代惊 《黃河大合唱》詞作者逝世

標籤:

(//www.tvsmo.com)
【大紀元1月30日訊】多年前,因杰出的人民音樂家、《黃河大合唱》的作曲者冼星海客死他鄉,与他共同創作這部不朽作品的光未然(張光年系本名),曾滿怀深情如此呼號;今天,當光未然走完他人生的最后旅途,闔然長逝,人們忽然發現,這几乎就是對他辭世的真實寫照。

“一個激情四溢的詩人”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這令人沸騰的詞曲,總會激蕩我們熱血奔涌。

詩人袁鷹說:“他是一位激情四溢的詩人。”

新華社消息﹐也就是在63年前,25歲的光未然在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親臨險峽急流、怒濤旋渦、礁石瀑布,目睹黃河船夫們与狂風惡浪搏斗,聆听悠長高亢、深沉有力的號子,心弦被撥動。一到延安,他還躺在病床上,就口授讓人記錄下這400多行气勢磅礡的詩句。一部表現中華民族精神的不朽經典從此誕生。

當年冼星海一看到這部撼動人心的作品,僅用6天時間就完成詩与樂的完美結合。指揮家嚴良昉半個多世紀以來,究竟指揮演出過多少次《黃河大合唱》,可能連他自己也說不上來。但每次一拿起指揮棒,他都激動不已:“這部气勢磅礡、宛轉激昂的作品如此牽動人心,在于它的藝術感染力,在于作者高超創作技巧和不竭的生命激情。”

是一种激情驅使這部作品反复傳誦,也是這种激情激勵著光未然投身革命。12歲那年,光未然就憤慨于百姓被洋人殺戮,加入了游行示威行列。15歲成為中共正式党員,參加過各种革命活動,無數次在敵人的魔掌下逃生。“在參加革命期間,他可謂九死一生,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革命文學事業。”袁鷹說。

是這种革命的熱情,使這位詩人筆下誕生出無數革命浪漫主義詩篇,成為投向敵人的匕首和呼喚勇士們前行的號角。“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掩蓋著志士的鮮血”,《五月的鮮花》這首抗日救亡歌曲在抗戰中曾被無數熱血青年傳唱,風靡全國。獨幕劇《詩人的受騙》、諷刺詩《民主在歐洲旅行》曾讓敵人膽戰心惊。

“一個為文學事業奉獻一切的戰士”

“他是一個為中國文學事業奉獻了一切的人”。

著名作家王蒙這樣評价光未然。我國文藝界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之后,一片凋零景象。早在1976年,光未然率先投入文藝界撥亂反正、解放思想的斗爭,撰寫文章痛斥“四人幫”對文化的摧殘,撫慰文學工作者滿是傷口的心靈,鼓勵他們的創作熱情,為他們營造良好的創作氛圍,為廣大作家以及文學界開拓精神空間。

光未然還大力扶持、幫助青年作家,為新時期文學勃興起到了開拓性的作用。劉心武的《班主任》、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蔣子龍的《喬厂長上任記》等在新時期產生極大影響的許多文學作品,都和他的努力密不可分。
小說家溫躍淵回憶說,1976年光未然犧牲了周未晚上的休息時間,將素未謀面的他所寫的一部小說仔細讀完,并舉荐他參加一個專門的小說座談會,听取大家的修改意見。溫躍淵從此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作家從維熙永遠不會忘記,1984年,當光未然看他的作品《北國草》時,不僅一章一節地閱讀,還寫了大量的讀后感。“像這樣默默為中國文學事業嘔心瀝血的事情,在他的生涯中難以計數。”

“一個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文壇巨擘”

近年來正積極參与《張光年文集》編輯工作的文學評論家謝永旺,從青年時代到《文藝報》工作至今,已經与光未然相識40多年,作為一個后輩,他對“光年同志”充滿欽佩之情。

“我敬仰他”,自光未然25日入院搶救,他連續3天守候在醫院。“他一生歷經艱險,沒想到這次發病后竟然沒有來得及再說一句話就走了”。

20世紀90年代以來,8旬高齡的光未然老人歷經兩次大病,年老體弱,但卻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寫作。1991年他重新開始撿起自己30年前開始的《文心雕龍》譯著工作,10年苦修,終于在2000年付梓出版。獨樹一幟的《駢體語譯文心雕龍》,凝聚了他40年的心血和心愿:架起一座“龍紋橋”,將中國古代文學精髓,“寄予龍飛鳳舞的后來人”。沒有多少人知曉,在這段日子里,他以86歲高齡接受了開胸手術。

病魔也許是老人最大的天敵,但光未然卻從不讓自己屈服。2000年底,5卷本《張光年文集》開始整理編輯,對這部匯集他一生創作成果的文集,他一篇篇校勘,為每一卷親寫引言。年近90的老人,在此期間竟又經歷了癌症的考驗。

“何嘗生不逢良辰?一代風云百代惊!中年遺憾晚年補,捧出新編謝后人。”這首小詩,是光未然晚年的自述,也是他一片文心之流露。

“黃河”中飛揚的精神气質,是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靈魂,也是這位人民詩人貫穿始終的生命旋律。

“黃河”中雄健的吶喊,是中華民族不屈奮斗的精神凝結,也勾畫出一個中國詩人完整的藝術人生。(//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金鐘59表演內容曝光 孫盛希與陳勢安將合作演唱
終結者《黑暗宿命》失敗 卡麥隆指新觀眾不買單
女星曼蒂摩兒誕下愛女 集滿「三巨頭」
盔甲長劍扔進垃圾箱 古天樂發文「告別功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