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1月15日訊】1月10日,一篇在學術界極少數人手中流傳的稿子《北大博導剽竊,叫人如何不失望》正式浮出水面,《社會科學報》在第七版刊登了這篇作者化名為曉聲的來稿,文章中所指的剽竊者,是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年輕教授和博士生導師王銘銘,此人在學術界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近10万字的內容一模一樣
据新快報報道,化名為曉聲的作者是北京某大學中文系2000級博士研究生,真名為王曉生,專業是研究文藝理論。在王曉生的宿舍里,他向記者拿出了證据?美國人類學家哈維蘭的《當代人類學》(中譯本)和王銘銘的近作《想象的异邦》,這兩本書大約有十万字的內容几乎是一模一樣。
花一個月證實問題的嚴重性
王曉生告訴記者,王銘銘的書在高校文科生中比較知名,他本人也很喜歡研閱,并購買了多本。但在看王銘銘的近作《想象的异邦》(1998年出版)時,王曉生有點怀疑:“它里面用了很多原始部落的內容他在國外考察過這個嗎?”
王曉生越想越怀疑。不久,他聯想到了1987年出版的美國人類學家哈維蘭的《當代人類學》(中譯本)。最終,王曉生發現,除了個別字的修改或者語气的改變,《想象的异邦》第二編几乎全部与《當代人類學》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第六部分相同,甚至連結构段落順序也沒有改變,要說有什么大改的,就是原書中的一些小標題給去掉了。
為了證明問題的嚴重性,王曉生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終于算出,兩本書竟然有十万字的內容是一模一樣。
譯者搖身變作者
《當代人類學》(中譯本)和《想象的异邦》,相隔出版的時間有11年。在《當代人類學》(中譯本)的大紅封面上准确而明了的表明王銘銘教授是此書的翻譯者之一。
翻開這本書能夠看到1987年4月14日哈維蘭為此書作的序:“1974年本書第一版問世以來,它一直是北美許多大學和學院采用的人類學入門教材,現在這本書已成為北美最廣為采用的教材之一特別感謝翻譯者王銘銘,是他把此書譯成中文介紹到中國的”。
當年的王銘銘不到30歲,在廈門大學任職。而由他牽頭翻譯的這本哈維蘭的著作現已被中國高校社會學系人類學專業的師生們廣泛閱讀,該書還常常被納入到主要參考書目之中。
翻譯《當代人類學》后,王銘銘也成為北京大學一名年輕教授。1998年,王銘銘以作者的身份出版《想象的异邦》。在序言中,王銘銘稱該書是他多個時期以來的“散論”,他還有些擔心其中一些思考還不成熟。
盡管兩本書有如此多的內容相同,王銘銘在《想象的异邦》一書中的序言部分和參考文獻部分沒有一次提到美國作者哈維蘭。這兩本書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選擇發表的原因不是針對個人
王曉生的文章經一位老師的指點后投向了《社會科學報》,該報社社長許明非常重視,立即派人到北京了解情況,還將文章交給了复旦大學的曹樹基教授看。曹教授曾經因為寫過批評王銘銘的學術作風隨意的文章,兩位教授打過一陣子筆戰。复旦大學還有兩名研究生找來《當代人類學》(中譯本)和《想象的异邦》,進行了多次核對。
据許明社長介紹,此事也引起了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的重視,院長一開始有點猶豫,最后提出這篇學術批評必須是《社會科學報》首發,避免炒作嫌疑,保持學術批評的嚴肅性。許明社長表示說:“一開始也害怕給王銘銘教授帶來傷害,后來選擇發表的原因,是因為這种事情現在實在是太多了,不僅僅是北京大學,复旦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都有,不是針對王個人,也不是要整他,而是這事實在是太普遍了。”
“太多人知道會讓該文胎死腹中”
《北大博導剽竊,叫人如何不失望》一文刊登之前,曾在一小群人中流傳,但是沒有一個人打電話給王銘銘教授詢問他涉嫌剽竊國外教材的事情,或者將情況告之北京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楊玉圣副教授一個星期前就知道了這件事,并且看了該文。這位副教授与王銘銘教授同住一個小區,他也有王教授的電話,但他一直嚴守秘密。楊玉圣副教授是這樣向記者解釋的:“因為中國的人情事故很复雜,本來是個學術批評的正常行為,但假如更多的人知道了,這篇文章就可能胎死腹中。”王銘銘教授:此事的背景過于复雜在這篇學術批評刊登之前,王銘銘教授已經隱約知道此事。
記者前后兩次与王教授聯系,第一次是王教授的妻子董女士接的電話,她很為王教授抱不平,認為背后有更复雜的原因。記者第二次終于聯系上了王教授,他听到這個消息后,一度語音哽咽,但平靜下來之后,他說:“這件事很早以前就知道了,目前暫時不想談這個事情,因為它發生的背景比較复雜,現在還不能給大家解釋,將在一定的時候會給一個明确的答案。”王教授還表示,將會對自己的出版物負責。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