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1月10日訊】台灣天文科學研究今天宣布獲得領先全球的重大突破!耗資上億美元,經過五年研究,中研院天文所等單位與美國史密松天文物理台攜手完成全球第一個「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可望揭開星系形成的奧密,並使台灣躋身天文國際舞台,預計二OO三年初八座次毫米波段望遠鏡將全面運轉。
據中央社報道﹐一九九六年中研院院長李遠哲與美國史密松機構簽署合約書,同意由台灣興建兩座望遠鏡,將史密松天文物理台(Smithsonia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 SAO)設計的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SMA)由原有的六座,擴大為八座。經過五年的研究,今天終於宣布由台灣完成這項計畫,這也是台灣所參與打造全球首創與全世界第一個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
參與負責這項國際合作計畫之的中研院天文所副研究員陳明堂(Ming-Tang Chen)今天接受訪問時表示,這項研究計畫共耗資近一億美元以上,中研院則投入新台幣二億五千萬元的研究經費,才打造完成。
他指出,這個重大科學突破不但證明了台灣有能力參與研究製造全世界最頂尖的天文科學儀器,同時也由於這項科學儀器的打造完成,可協助科學家打開全新的科學領域,把天文研究推向最未知與最尖端的領域,有助於揭露星系形成的秘密。
他進一步表示,星系形成之前多半是一片渾沌,以往毫米級的望遠鏡是沒有辦法觀察到未發亮前的原始星系的結構,因此,無法了解星系形成的動態歷程,透過「次毫米望遠鏡」則可以清楚觀察到原始星系的結構,對尖端天文研究將形成重大突破。
他透露,興建這兩座望遠鏡工作涉及許多領域,包括組成材料、精密金工、結構分析、超導偵測器、微波工程、低溫物理、電子控制等,在中研院天文所、中山科學院航空研究所、中國造船公司、耐特公司、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等研究團隊的通力合作下,終於完成這項任務,這證明台灣有能力打造出全球最好與獨一無二的科學儀器,更進而培養出以往所欠缺的系統人才的種子部隊。
由台灣所興建的兩座次毫米波陣列的望遠鏡,現今已矗立在夏威夷島上的海拔四千三百公尺的毛納基峰頂,目前已可以接收部分天文資料,但預計八座望遠鏡將於二OO二年中期才全部完成,二OO三年初整個陣列將更有效率的全面運轉。
陳明堂指出,未來中研院天文所與史密松天文物理台將擁有使用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研究的優先權利,但為了協助提升台灣天文研究能量,只要有意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台灣學者,均可以向中研院天文所提出申請。
事實上,由於中研院天文所在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研究領域上的重大突破,使得台灣取得另一項國際級天文研究的主導權,中研院天文所已於二OOO年與澳洲國家天文台(Australia Telescope National Facilities)、國立台灣大學合作,計畫興建宇宙微波背景幅射陣列望遠鏡(AMiBA, Array for Microwave Background Anisotropy)。
陳明堂指出,台灣同樣將為這項興建計畫投入新台幣二億五千萬元,預計二OO五年可以完成,屆時可藉由這座望遠鏡,來研究宇宙的形成及宇宙的背景,可望揭開更多以往所不知道的天文奧秘。(//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