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駐吉大使:中美太空博弈如星際大戰

人氣 84

【大紀元2019年09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綉惠洛杉磯報導)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Republic of Kiribati)20日與中華民國臺灣斷交,前臺灣駐吉里巴斯大使朱文祥分析中共近日外交攻勢頻仍,應有監控美軍在太平洋活動及全球航太布局的考量。

航太戰要塞:太平洋「肚臍眼」

吉里巴斯2003年11月與臺灣建立外交關係前,曾與中共建交;後者在吉里巴斯建立領事館、建衛星測控站。曾駐吉里巴斯39個月,現任駐洛經文處長朱文祥認為:「中共從未放棄吉里巴斯,好像隨時會回去一樣。」

駐洛杉磯經文處長朱文祥曾於2012年到2015年擔任駐吉里巴斯大使。(經文處提供)

2003年,吉里巴斯與臺灣建交後,中共的「衛星監控站」並未完全撤離,部分大型器材仍留在固若金湯的監控站內,並派遣4名「漁工」留守。中共在吉里巴斯設立冷凍魚加工廠,做為一個據點,並聘有300多名工人。

朱文祥解釋,因為吉里巴斯位於太平洋的「肚臍眼」,是中共發展航太科技、制衡美國瓜加林環礁(Kwajalein Atoll)的飛彈、火箭及未來星戰關鍵基地的兵家必爭之地。

在吉里巴斯建造衛星測控站,能有效接收上方區域的空間站、載人飛船或其它航天設備向地球發回的訊號並對其進行操控。如果沒有穩定的陸地偵測站,就要靠航天測量船,或人工智能「盲操作」。中共派駐吉里巴斯的大使大多是航太專家,太空船行經太平洋上空就是由該處監控。

朱文祥說,每當中共的監測站燈火通明的時候,就表示有重要的太空計畫正在進行。他回憶駐吉里巴斯時,曾親眼目睹中共派了30艘海測船,散布在海上進行定位;而美國也從關島基地出動大批戰鬥機巡航,似乎是要干擾對方的參數,「場景壯觀,好像電影星際大戰」。

儘管吉里巴斯政府雖然允許中華民國代表進入並使用中共使館建築與設施,但因擔憂封存區有爆破自毀裝置,朱文祥與同仁們從未打開封存設備的大門。

朱文祥說:「這個地方的戰略位置太重要了。」他認為中共未來必將在吉、索布署航海及航空戰略、戰術前進基地,阻斷美國及澳洲在中、西及南太平洋區域獨霸的局面。

島國物資奇缺 島民樂天知命

因鄰近赤道,吉里巴斯非常炎熱,除雨水外沒有其它乾淨的水資源。主島以外的其它32個島嶼都沒電,全國沒電視、無高速寬頻網絡。朱文祥說,上網速度每秒大概5到20kb,傳張照片要半小時以上,島上也沒有新鮮蔬果、缺乏各式肉品,除魚類以外的食品均仰賴進口。聯外交通只能靠每週兩班的飛機,而且經常會無預警停航。

吉里巴斯物資奇缺,但島民樂天知命。(朱文祥提供)

因為是珊瑚礁岩島,所以吉里巴斯沒有泥土,無法用傳統方法種植蔬果,當地不少人因此患了糖尿病,甚至因此截肢。朱文祥說,上任之初「每天都在努力應付生活環境中的各種致命挑戰」。當地人民因營養不良,70%以上都受慢性病所苦,到處可以看到缺手、斷腳的糖尿病患者;痲瘋病、傷寒或肺結核患者,因吉里巴斯財政貧困,政府無法做防禦隔離工作,放任病患穿梭在人群當中。朱文祥表示,許多臺灣駐派吉里巴斯的技術工程人員都曾染上登革熱、傷寒。

但朱文祥發現吉里巴斯人樂天知命,是他所看過最快樂的國家。人們肚子餓了就下海撈魚、捉龍蝦、捕螃蟹,或爬上自家院子採集椰子、麵包果、林投果及欖仁果等。吉里巴斯人平均壽命約50餘歲,60歲以上便被視為耆老珍寶,受村民們照顧奉養。

臺灣予農漁技術、醫療援助

朱文祥駐派吉里巴斯時,除了在當地修馬路、蓋學校,還引進了臺灣的太陽能技術,為吉里巴斯上萬戶點燈,他說:「讓孩子晚上可以讀書、男人可以出海捕魚,也減少老人落海的悲劇。」

臺灣的農業技師混合雞屎、豬屎和泥土,在吉里巴斯鋪上了30公分的人造土,種植作物,讓當地的人民可以吃到新鮮的蔬菜水果。

吉里巴斯物資奇缺,但島民樂天知命。(朱文祥提供)
臺灣的農業技師混合雞屎、豬屎和泥土,在吉里巴斯時用種植蔬菜水果。(朱文祥提供)
臺灣漁業技師在吉里巴斯培育出虱目魚。(朱文祥提供)

來自臺灣馬偕醫院的醫療團隊,原先一年造訪兩次,每次短暫停留,後來在朱文祥協調下改為派醫師常駐。讓朱文祥印象最深刻的是,馬偕醫院腦神經外科醫師林新曜「赤手空拳」,應用當地原始器材,進行開腦手術,讓腦袋凹陷、幾乎回天乏術的漁工重拾生命。

臺灣的醫療團隊在吉里巴斯。(朱文祥提供)

朱文祥認為,臺灣的「人道外交」對國際社會而言是強而有力的代表,提供更高層次的人道關懷,讓世上受苦的人民能夠享有最基本的生命尊嚴。臺灣數十年來為吉里巴斯建立的公衞系統、農漁產業技術以及遠距醫療轉診計畫勢將立即被迫中斷,可預期為該國人民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責任編輯:孟文瀾

相關新聞
吉里巴斯大使呈遞到任國書  蔡英文盼深化合作
吉里巴斯衛生部長訪高醫大 盼建更多合作模式
吉里巴斯駐台大使拜會林智堅 讚竹市令人驚艷
吉里巴斯大使藍黛西 讚桃園小吃「很好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