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激進貨幣寬鬆 能化解經濟痼疾嗎?

人氣 2782

【大紀元2019年09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王黎維報導)人民幣剛經歷一波貶值,兌美元匯率破七之後,經濟還沒來得及反應,中共央行即宣布調降銀行準備金。市場普遍預期接著還會很快降息,尤其美國央行美聯儲(Fed)有可能於18日調降利率,中國跟進的可能性更高。

貶值、降凖、甚至減息接二連三的寬鬆措施,如此激進的貨幣政策,不難想像中國經濟下行的嚴峻程度。

此非「大水漫灌」?

中共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後,中共央行5日即宣布降凖,將釋出9,000億元,聲稱是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降低融資成本。乘上中國約6的流通乘數,相當於注入約5.4萬億元到市場。目前中國總的廣義貨幣(M2)流通量約150~180萬億,新流入市場的規模量不算小。

中共央行一向聲稱採取穩健貨幣政策,這次降凖亦不是「大水漫灌」。

據以往經驗,中共央行的「放水」甚少能流入實體經濟。銀行業超過80%貸款都給了與政府相關的經營機構和國有企業,其它所有私有部門分不到20%。

另外,為了填補財政窟窿,據《證券日報》根據中共財政部數據估算,今年截至8月發行了地方政府債券3.7萬億元。

2019年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經第十三屆人大審議批准,限額約24萬億元。其中一般債務限額13.3億元,專項債務限額10.7億元。

在中國共產黨模式下的資本主義,資源最終還是流進政府或國有企業的手中。

缺乏市場化 銀行業傳導機制差

中國股市實體經濟企業的資產利潤率、銷售利潤率、淨利潤等衡量獲利能力的指標增速,都持續快速下滑。這也間接說明了被視為長期經濟晴雨表的中國股市為什麼表現是世界倒數的。經濟學家批評中國經濟早已陷入「脫實向虛」的泥淖。

尚且,中國銀行的傳導機制一向不靈光,貨幣寬鬆都跑不到實體經濟。

傳導機制不靈光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國銀行業沒有市場化,也就沒有風險偏好的差異。中共當局控制存款的利率機制,大型銀行吸納了多數存款,為了避免倒債風險,卻極少貸款給競爭激烈、風險大、利潤微薄的實體經濟企業。

現在各項數據在顯示經濟下滑壓力加大,銀行業更在乎風險控管。錢畢竟只認「利」,只往獲利高的地方流動。若非如此,計劃經濟早就成功了。

市場不缺錢 惟經濟脫實向虛

有市場人士表示, 銀行間的流動性其實很充裕,市場並不缺資金。 不過,實體經濟企業不賺錢,是不爭的事實。

例如2018年,股市A股是房地產與金融業如銀行、券商、保險合起來,拿走了全部上市公司淨利潤的70%,剩下的3200多家公司淨利潤總和不到1萬億元。而這數字也相當於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的淨利潤總和。

這也說明了中國「實體」與「虛擬」產業結構之間的失衡。前面提到國有相關企業幾乎拿走銀行貸款80%,是信貸資源分配的嚴重失衡。

根據中國經濟學家向松祚的解讀,中國房地產行業應列為虛擬經濟之內,不屬於實體經濟,為什麼?因為中國房地產行業的企業都嚴重依賴金融槓桿,負債率極高。大多數房地產公司在經營本質上類似金融機構。

中國之前十多年所謂高速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主要是靠加槓桿和債務擴張,早已難以為繼。很多企業無法還本付息,地方政府債務也很多違約,累積的金融風險不斷暴露。

中國宏觀槓桿率究竟多少?也就是政府、企業、家庭負債總額與GDP之比率有多少,各種統計眾說紛紜,官方數據是250%,最高估計達到600%。

毫無疑問的,貨幣(信貸)寬鬆既不可持續,而且會進一步加劇經濟結構的嚴重失衡。對外有中美貿易戰的節節升級下,中共統治下的中國經濟絕不容樂觀。#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大陸房地產多項指標下滑 樓市繼續降溫
陳思敏:中共央行放「大招」背後的經濟警訊
專家:中共的巨額債務無法再被忽視
美中貿易戰升級 離岸人民幣再創新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