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田:複製香港的捷徑是「割讓」深圳

人氣 821

【大紀元2019年09月11日訊】偉大的香港民眾的反送中運動,已持續兩個多月了,就在各界猜測中共會不會武力干預、會如何出手干預時,中共國務院高調宣布,要在緊鄰香港的深圳建設什麼「先行示範區」,擴大金融開放度,建立教育、醫療、科技的創新中心等等。顯然,中共一邊設法平息香港的反送中,一邊放出風聲,有意減低香港對中國大陸的重要性,甚至有意以深圳來「複製」香港、「取代」香港。

海外媒體的評論指出,一個沒有法治、沒有人權的內陸城市,肯定是無法與香港競爭的。難道北京政權不知道這一點嗎?顯然,他們自己不可能不知道,只是不想讓中國百姓知道。但在扶持深圳、設立什麼「先行示範區」的背後,北京的意圖究竟何在?所謂的「示範」,是要給誰示範?向誰推廣?如果示範成功,會把深圳的模式推廣到全中國嗎?

對於中共為什麼不可能在中國大陸複製香港,不可能讓深圳或上海取代香港,坊間的評論已汗牛充棟,對此討論得非常充分。其最關鍵的原因,總結起來,不外有這麼幾項:香港之領先和優於深圳和上海,讓後者不能輕易的模仿、趕超,不是因為那些諸如港口、機場、大樓的硬件,而是香港的軟實力。是香港的法治傳統、獨立的司法、公正的監管、信用體制、國際化的人才、寬鬆的社會環境、暢通的信息、優良的生活條件、資本項目自由兌換、國際金融中心、聯繫匯率、低稅收高福利的自由港地位等等。這些才是中國任何一個城市,在目前和不久的將來,都不具備的。

香港確實是個好地方,連中共這樣的邪惡政權都想要染指、複製、據為己有。那天在亞特蘭大參加一個研討會,一個美國建築師,說在中國仿造了瑞士整個的一個小鎮!也不知瑞士人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臺灣也是個好地方,中共也想要。網上有一個俄國姑娘說,臺灣好,好東西就有人想要,她們俄國也想要!還有新加坡也不錯,因為華人是主體嘛。其實,有中國人的地方,都是有希望的;沒有共產黨的地方,也都是好地方。

如果中共真能把深圳變成香港、替代香港,它早就做了,不會等到今天。香港的成功,普遍認為,是英國人的制度和中國人的勤勞。香港人已經成功的把英國人的制度學到了手、運用於心了。

其實呢,北京真的要想「複製」一個香港,其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深圳「割讓」給香港!注意哦,不是割讓香港,而是割讓深圳,把中國大陸的一部分、深圳,割讓給香港特區!割讓深圳給香港,就可以複製一個香港、建設一個新香港、給世界一個兩倍大小、三倍人口、在經濟上超過一萬億美元的新香港!

深圳的總面積是1990平方公里,人口1300萬人,GDP是3660億美元,人均GDP是28647美元。香港的總面積是2755平方公里,土地面積1100平方公里,人口748萬人,GDP是4296億美元,人均GDP是64533美元。

深圳的總體面積是香港的三分之二,但土地面積比香港大約一倍,人口大概是香港的兩倍;但香港的經濟,比深圳高出17%,人均GDP更是高出125%,是深圳的兩倍多!所以,割讓深圳給香港,或讓香港兼併深圳,從地域到人口到經濟,都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事。

假如深圳「割讓」給了香港,假如港人在這次抗爭活動中能夠取得勝利,繼續保持香港目前的體制、制度、法治、經營環境,和自由港的地位,假如加入香港的深圳人能像當年「大逃港」的大陸人一樣,很快同化、融入香港,筆者深切的相信,智慧和勤勞的港人,完全可以改造深圳,就像當年香港從香港島擴展到九龍半島、再擴展到新界一樣,繼續跨越深圳河擴展到深圳,帶給世界一個新的驚喜。

「割讓深圳」,還有很多非常實際的「好處」。首先,割讓深圳,不算賣國,沒有人會指責,主事者不會受到非難,因為是割給中國人自己嘛。第二,納入深圳可以緩解香港的房價壓力,使得香港的住房問題得到永遠的解決。第三,香港的飲水問題會永遠解決,而再也不會受到居心險惡的人的訛詐,用什麼「斷水」的缺德方式來恐嚇港人。第四,香港的糧食、蔬菜和水果,以後都會自行解決一大部分。第五,新納入香港的人們,會感謝香港人民的深情厚誼,會感激他們不用付出「大逃港」那樣的高昂代價,就可以成為香港公民,和英國海外公民。第六,香港這一顆「東方明珠」,不僅不會變暗,而是會變得更亮、更大,成為東方的「世紀大明珠」!

但進一步看,如果深圳可以割讓給香港以變成更加繁榮、更加進步、更加國際化,人們會繼續追問,如果深圳可以割讓,廣東可不可以?如果廣東可以,那中國可不可以?如果把全中國割讓個香港,豈不更好?把全中國割讓給香港,那就是讓中國改變顏色了,讓中共掃地出門,讓中國走向自由,那當然最好!

美麗和自由的香港給人們的啟示,實在是太多、太深、太妙了。◇

本文轉自649期【新紀元週刊】「商管智慧」欄目

責任編輯:劉菁

相關新聞
自稱習近平翻譯 大陸女申請移民加拿大被拒
李林一:中共「加強黨的領導」在香港碰壁
西藏近代歷史學家:香港年輕人很了解中共
李嘉誠開腔:望執政者對未來主人公網開一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