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陸媒曝香港癌症高發 嚇唬誰?

人氣 1131

【大紀元2019年07月31日訊】在癌症高發的中國大陸,香港「5年內日均35人死於癌症」也算是新聞嗎?但就在近日,大陸官媒第一時間轉載了《香港商報》發布的消息。該消息還稱,鑒於香港食物及衛生局有文件顯示,「罹患癌症的新增個案日趨上升,過去10年發病率以每年2.9%的比率增長,2016年的新增個案更達31,468宗,屬歷年最高」,為了「加強癌症防控工作」,香港特區政府發布了有史以來的「首份癌症防控策略」。

令人困惑的是,上述文件分明顯示,2016年「屬歷年最高」;但港府為何在3年之後的今天,才想起要防控呢?看來,港府果真是繼承了中共的衣缽,對民生之事已習慣後知後覺。況且,此時的香港正發生着驚天動地的大事,港府不集中精力、着手解決當前的執政危機,反而大張旗鼓的去防癌,這是不想、還是不敢去面對港民的真實訴求?

儘管在港府背後,還有中共在盤算著,如何利用媒體來轉移國內視線;但在大陸民眾看來,「談癌色變」還輪不上香港人。要知道,早在新版「中國癌症地圖」發布之前,大陸就已有機構製作出了令人驚悚的「癌症村」地圖。

《中國「癌症村」時空分布變遷研究》中的數據顯示,「中國從1954年開始出現『癌症村』,到2011年底,全國累計發現351個『癌症村』」;「1988年之後呈加速增長趨勢,2000-2009年10年間,我國累計新增『癌症村』186個,占全部『癌症村』的53%,是我國的『癌症村群發年代』」。

此外,在「患癌」這件事上,中國的城鄉居民並不存在太大的差別。陸媒曾公開發布的一份「癌症大數據報告」顯示,「癌症是中國人口的主要死因之一」;而「無論城鄉,惡性腫瘤都位居2015年中國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按照2015年的速率,每分鐘就有個人被確診為癌症,有個人因癌症而離世」。

如果說,香港的癌症死亡率是按「日」來計算的,那麼咱們中國大陸,就得按「分鐘」來計算了。中國的患癌人數增加如此之快,顯然與幾十年來,自然環境遭到破壞、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速度是呈正比的,而原因又與政治因素緊密相連。在中共執政期間,因壟斷和腐敗所造成的污染問題已積重難返,中國已被評為「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國家之一」。

相比之下,即便在癌症發病率不斷上漲的10年中,香港也曾「爆冷」成為由經濟學人智庫評選出的「全球最宜居城市」,沒有「之一」。儘管ECA國際顧問公司經由調查得出,香港在國際上的排名應是第11位,但相比排在第83位、卻號稱「大陸最宜居城市」的上海、排在第99位的北京、第112位的廣州以及全球「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20個城市」中的那16個中國城市,香港顯然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此外,在「亞洲最宜居的城市」中,香港也名列第三。

看到這樣的排名,或許有人不服。畢竟,如今香港也被曝出了癌症發病率上升的問題。假如香港不如排名所顯示的那麼宜居,它的問題又出在哪兒呢?上述評選「最宜居城市」的ECA國際公司表示,「污染是香港的死穴」。而經濟學人更是一針見血的指出,「鄰近珠江三角洲工廠排污嚴重,令藍天白雲的日子愈來愈少」。也就是說,香港即便有污染,也與大陸的影響、中共的破壞脫不了干係。

然而,與大陸人吃不起進口抗癌藥、吃國產抗癌藥無效、再加上有醫保也難報銷的各種不幸相比,香港人卻擁有著癌症治癒率「居世界前列」的幸運。大陸某網站的「健康」欄目撰文披露,「香港癌症治癒率高,絕不僅僅只是醫生水平高這麼簡單,其藥物和治療手段方面的先進,也是提升癌症存活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該文還列舉出了香港醫療水平備受認可的原因:其一,「擁有卓越的醫生團隊」;其二,「擁有亞洲最佳醫學院——香港大學醫學院」;其三,「醫療服務物超所值」——「人均醫療開支在發達國家中屬最低之一」,但「醫療服務水平卻不亞於這些國家,甚至更勝一籌」;其四,「香港的公立醫院服務備受病人好評」、「88%的病人表示對醫務人員的素質有信心」。

最後,文章總結道,「內地癌症死亡率比香港高,有複雜的社會和科學因素」;「赴港就醫是患癌人士的最佳選擇,不僅能使用療效更好的抗癌藥物,還能獲得最佳的治療方案」。

如今,僅時隔一年,陸媒就把這樣的事實拋諸腦後,還拿香港「5年內日均35人死於癌症」來嚇唬人。機關算盡的中共能讓媒體發布這種無厘頭的消息,也只能表明其居心叵測、另有用意。

從香港的癌症發病、防控、治療情況其實不難看出,香港至今尚存的所有優勢,基本都是在自由、民主的英國「殖民」時期,港民們通過勵精圖治、精耕細作積累起來的;而所有劣勢、尤其是環境的惡化與社會的倒退,則都是在「回歸」大陸之後、伴隨著「一國兩制」的禍亂而出現的。因此,中共要在此時來醜化香港,不就是在揭自己的短嗎?

責任編輯:莆山

相關新聞
內地孕婦赴港產子 衝擊香港醫療體系
中國大陸癌症村 已經發展到天津
中國癌症村爆增 遍布全國247個 3000種毒化學物氾濫
廣西「長壽鄉」變「癌症村」  河水污染嚴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