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9年07月24日訊】大家好,歡迎大家關注新聞看點,我是李沐陽。
雖然美中經貿官員有過幾次通話,但距離達成貿易協議,川普認為「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看不見貿易戰盡頭,並且隨時可能戰火升級的情況下,儘管北京拿出了更多的優惠,但已經「很受傷」的外資企業還是選擇了無奈之舉——撤離中國。
有業內人士表示,雖然撤離中國並不容易,但貿易戰所帶來的不穩定,還是迫使他們決定離開,或者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美國之音7月23日引述報導「啟邁QIMA」的調查數據指出,80%的美國公司和67%歐盟國家的公司正在離開中國。
外企大舉撤離中國已經形成了趨勢,不可阻止,也無法挽回,而且未來還將繼續。
外企大舉撤離中國已成趨勢
啟邁是專門負責質量控制和供應鏈審核的機構,他們結合了對消費品行業150多家公司數萬次的監測數據發現,大多數跨國企業將生產線搬到了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也有一些歐洲公司將供應鏈轉到了歐洲本土。
經過對比發現,他們的檢測業務當中,來自中國大陸公司的下降了13%。來自東南亞的增加了34%,來自土耳其和非洲的檢測業務增加幅度超過40%。
美國服裝與鞋業協會(American Apparel & Footwear Association)執行副總裁史蒂芬‧拉瑪爾(Steve Lamar)表示,過去一年半,很多企業都在談論或者已經行動,努力把供應鏈遷移出中國,或者如何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就是希望避免川普政府已經施加的懲罰性關稅和準備要施加的關稅。
拉瑪爾指出,他們的成員幾乎在「同一時間、非常短的時間內」,向一個方向轉移。速度非常快,規模很大。他認為中國產業升級也是企業考慮搬離的部分原因,但相比較貿易戰和高額關稅,產業升級對企業的影響有些微不足道。如果沒有貿易戰和關稅,就算中國的產業升級,中國還是「非常有效的做生意的地方」。
就是說,美國加徵的關稅,讓在華外企已經承受不住、「忍無可忍」了。特別是在貿易戰望不見盡頭的情況下,企業的心始終不能安定下來,這是一個最大的不確定因素。
企業發展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慢慢地培養。而相對穩定的生態環境,對需要發展的企業來說至關重要。就像我們平時做事一樣,心態平穩的時候,很容易做成一些事情。如果心如浮萍,踏實不下來,做事情就容易出現問題。
美中談判進展緩慢
大家知道,美中經貿官員已經通過電話,並且有可能面對面會談。《香港經濟日報》表示,G20大阪峰會後,美中雙方談判的牽頭人進行過2次不同的電話溝通。
第一次是7月9日,中方在10日率先發消息進行了確認,但美方三緘其口。第二次是7月18日,但中方推遲到19日下午5點才發通稿,而美方則很主動,似乎有些「逼宮」的意味。特別7月18日的通話,中共的強硬派人物鍾山加了近來,使原來的「私聊」變成了「群聊」。
外界認為,從這些變化中不難看出,雙方的談判正面對著艱難和曲折,反映出談判前景存在著很大變數。
拉瑪爾認為,美中不太可能很快達成協議,即便簽署了協議,外企遷出中國的趨勢還是會繼續。因為「他們以前提過,關稅將是那個協議的執行工具」,不管是哪個政府,「公司總是會生活在關稅的威脅之下」。而且就算是現行的這些關稅,也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不僅是低端產業,美國的高科技公司也面臨著同樣的威脅。
50家跨國公司:把生產線撤出中國
前不久,日本媒體報導,包括蘋果、任天堂等在內的50家跨國公司都宣布,要把生產線撤出中國。
夏普旗下個人電腦Dynabook執行長覺道清文(Kiyofumi Kakudo)表示,儘管美國的第四輪關稅已經暫緩實施。但誰也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也不知道什麼時候發生,一切都是未知數。
未來充滿不確定性,這正是企業所擔心的。覺道清文說,「我們需要能避開關稅生產和符合美國政府採購資格的永久性措施」。
中企、華人企業也考慮撤離
《日經新聞報導》中指出,不僅外企,中國自己的生產企業,以及來自美國、日本和台灣的華人企業,包括個人電腦、智能手機和其它電子產品生產廠家,也都紛紛撤離中國。
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主席阿特金森表示,北京當局除了儘早達成協議,沒有更好的選擇解決外企遷移的問題。他對美國之音表示,北京「現在能做的就是止血,不可能再讓他們搬回來了」。
他認為如果中國同意與美國達成協議,外企撤離的過程可能會減慢很多。即便如此,跨國公司永遠都會對他們的中國生產有那麼一點懷疑,認為他們在中國的生產不像他們想像的那麼安全。
美中協議拖得越久 撤離中國企業越多
時事評論員傑森認為,看目前的情況,即便是貿易談判恢復,達成協議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時間拖得越久,企業的壓力就越大,撤離中國的企業也就越多。
傑森指出,外企對中國經濟的貢獻非常大。如果不能儘快達成協議,外企被逼走的會更多, 外匯儲備也會減少,經濟下滑更厲害,中國經濟可能很快就被拖垮。
好的,感謝您關注新聞看點,再會。
大紀元《新聞看點》製作組 #
責任編輯: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