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9年06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新安採訪報導)下月起,北京人將告別煎餅果子等食品攤販,「小門臉兒」的餐飲店和食品攤販將面臨更加嚴格的監管。專家分析認為,這是北京進一步驅趕所謂低端人口的舉措,對京城飲食文化的破壞也將是嚴重的,如此苛政後果令人憂慮。
據北京市關於「小規模食品生產經營管理」的新規規定,7月1日起,小作坊不得生產加工區政府制定的食品品種目錄以外的食品,不得僅對食品進行分裝;小食雜店不得從事食品現場制售活動;食品攤販不得經營冷葷涼菜、裱花蛋糕、散裝熟食、嬰幼兒配方食品等。東城、西城等中心地區將限制新建經營場所使用面積低於60平方米的餐飲企業。
此舉引發民眾震驚和不滿:「又一個『一刀切』的政策,可見政府有多懶政!」「沒了煙火氣,還是人的城市嗎?」「應該是讓更低層次的人群離開北京吧。估計北京人太多,又一輪趕人。」「北京的商鋪60平方想想什麼價位?一般人租不起。」
房產時評人童大煥在微博上表示,「不少人會失業,不少人的生活會不便,但父母官們不在乎。這是變相的驅逐,而且還是釜底抽薪……」
網民認為,路邊攤是一種情懷。古今中外,多數傳統食品的精華就是現場制售。「煎餅果子關東煮,雞蛋灌餅糖葫蘆」, 「以後中國傳統美食再也看不到了,古代街邊比這多的多美食也沒影響空氣呢!」「晚上擼串也別想了。」
還有北京網民表示,其實兩年前北京大興區發生大火的那次,借著那把火,當局已經嚴格整頓過像煎餅果子一類的路邊攤了。
前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游兆和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這一規定過嚴、條件苛刻,既侵害了個體工商戶的權益,也影響到京城百姓的日常生活,同時也進一步破壞了有小吃和美食傳統的京城文化。
游兆和說,「自古以來,路邊小吃小喝、傳統美食、現場製作、早點零食什麼的都是民眾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市井文化的一景,更是京城文化的一個特色。北京文化的特點不就是胡同加皇宮嗎?你把胡同都拆了、毀了,再把胡同裡的民眾生活都破壞了,那還是京城嗎?還有京味嗎?」
游兆和對此餐飲新規表示憂慮,他說:「我家幾代都住在京城,早晨上街買趟油條、油餅、豆漿,平常買個煎餅、火燒、包子、炒肝都是很方便隨意的事。現在北京政府也要對這些來個嚴管,後果令人憂慮。」
對於網上流傳的這是在「欺負老百姓」、「轟人又一波」(即「驅趕低端人口」)的說法,游兆和教授也表示認同。他認為,這一做法就是北京的強制性措施,不是市場經濟需要。小餐飲、小商販都被關門、驅趕,這侵犯了人民的生活權、居住權,說人民是「國家主人」,可是「主人」連做個買賣、找個地方住住的權利都沒有,誰見過這樣的「主人」?
游兆和認為,這一規定的出台也再次表明中共政府是一種村霸、權貴式的、獨斷的管理體制。
「政府的『管理』不等於嚴禁、取締、罰款,本質上是『與民休息』、『不與民爭利』。」他說,「而且搞餐飲業、食品業都有一個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否則就不會有全聚德、便宜坊、錦芳小吃這些老字號。現在政府對餐飲業也要壟斷,都變成政府行為,那還要市場幹什麼呢?政府官員和有關機構還會藉此進一步尋租、受賄,欺負老百姓。」
游兆和認為,這些後果都會導致加劇官民矛盾。「但小餐飲業者、老百姓即使有滿腹委屈或滿腔怒火也無處申訴、無處發洩,這就是現實。所以,早日結束中共一黨專制,是人民生活的迫切需要。」他說。
原北京律師盧偉華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在北京很難吃到早點,現在連剩下的一點點都將取締掉了。實際是把小攤販都往外地趕,保證首都的所謂政治功能。北京確實人口多,但不應用這種粗劣的方法來處理。所有的資源都在北京,應該想怎麼把外地的經濟發展起來,把人口往那裡吸引。
盧偉華表示,從法律的本質來說,禁止小餐飲、小攤販的行為,這是不符合法律精神的,但是官方自己出一些行政法規出來,這種行政規章其實和憲法是衝突的。法律在他們眼裡就是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責任編輯:周儀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