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9年05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龍騰雲報導)華為5G近期頻頻登上國內外的新聞頭條,只不過在國際社會是因華為5G的安全風險和多國警惕而被輿論聚焦,而在中國則是「華為5G絕對領先」及「遭美國打壓」等種種觀點攪動社會輿論。
其實早在美國政府指出華為5G的安全風險、並呼籲國際警惕之前,「5G」已經成為當下的熱點。
華為5G「絕對領先」?
在今年2月的世界移動大會(MWC2019)上,華為攜帶其5G方案高調亮相,並在官網上自稱「華為在5G解決方案領域保持絕對領先的優勢」。
這並非華為首次自誇5G全球領先。據新浪科技報導,2018年12月25日,華為董事長梁華在媒體溝通會上稱:華為5G技術成熟度,至少領先行業其它公司12~18個月。
無論是大陸主流媒體還是新興自媒體,幾乎是一面倒地宣揚華為5G實力絕對領先、美國圍堵華為是企圖打壓中國科技發展。
這裡暫時不提美國政府已多次闡明,抵制華為5G是基於其安全風險;下文從一個更通俗易懂的角度,來看看華為5G到底有多牛?
華為5G實力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個是5G終端,例如今年初推出的5G基帶(通信)芯片巴龍5000;另一個是5G基站,例如今年初推出的華為天罡核心通信芯片。
5G行不行 不看廣告看實效
一家公司的產品和技術好不好,既不在於自賣自誇,更不在於公關和輿論管控,而是在於這種產品或技術是否真的能夠在現實中,推動科技的創新或效率的提升。
華為5G也是一樣,不看它自誇或輿論造勢,而是要看實效。雖然我們普通民眾並不熟悉通信技術,不一定能直接看明白華為5G行不行,但可以從產業界的認知和態度中窺豹一斑。
先看看華為的巴龍5000基帶芯片。
華為和其公關宣傳在中國大陸大造輿論,將巴龍5000誇耀為「世界第一」「世界最強」「全球最快」「誰與爭鋒」……不過,今年4月份「蘋果跪求華為5G」的鬧劇,卻將華為5G在業界的真實地位露了底。
4月初,華為放風稱,華為準備向蘋果公司提供巴龍5000,而且只向蘋果開放銷售。
一時間,華為5G和巴龍5000被中國大陸的媒體輿論,炒作得似乎已經趕超5G霸主——美國高通公司。然而,4月16日高通和蘋果突然宣布訴訟和解,高通成為蘋果目前唯一的5G基帶芯片供應商。
在通信業界,高通常年占據了霸主級的地位,包括5G在內,其技術和產品品質被業界公認為最頂級。蘋果則是以提供最高品質的手機而聞名,其手機通信芯片多年來主要選用高通和英特爾的基帶芯片,但後者常因性能不佳而收到消費者差評。在蘋果和高通宣布和解後,英特爾隨即宣布退出5G基帶芯片業務。
「蘋果向華為求購5G芯片」的鬧劇曇花一現,真相大白的結果是,華為雖然有能力生產5G基帶芯片,但其在市場上的地位,只不過是作為蘋果和高通之間展開談判的煙霧彈,遠談不上世界最強,更勿論「誰與爭鋒」。
這就是產業界,對華為5G實力的真實定位。
華為40個5G訂單 中國大陸一個都沒有
今年以來,華為一直高調宣傳在全球拿下的5G訂單最多,以此宣揚其5G「絕對領先」。
4月22日,華為發布季度報告稱,截至3月底,華為已經簽訂了40個5G商用合同,全球第一,預計到5月將有10萬個5G基站發往全球。
只不過,華為這40個5G商用合同中,沒有一個來自中國大陸。
據《金融時報》4月17日報導,華為5G產品線總裁楊超斌4月16日在深圳舉行的年度分析師峰會上表示,這40份5G商業合同,有23份來自歐洲,10份來自中東,6份來自亞洲(其中一份來自香港),還有1份來自非洲,中國內地的一個都沒有。楊超斌稱,「在內地,雖然我們做了很多測試,但都不是商用的。」
華為全球40個5G訂單,為何中國內地三大運營商(中國移動、聯通及電信)卻一個都沒有?
華為並未對此做出解釋,但陸媒迅速開解說,是因為中共尚未發放5G牌照,運營商還沒有獲得5G牌照,所以才沒向華為下單。
「無牌照所以無訂單」,這個說辭對於5G基站的下單,似乎不太適用。因為絕大多數國家的5G牌照,最早也是在今年下半年才開始拍賣,有實力建設5G的電訊商當然不必等到拿下牌照才下單。
而且,實際上國內電信運營商近年來發出的5G測試訂單,華為也沒拿下多少,所以季報中忽略不計。
只是,自詡「全球最強」的華為5G基站,為何在本國反而不吃香?
關鍵還是在於,不看廣告看實效。對運營商而言,要看是否有效率、有效益。
華為之所以能在全球拿下最多的5G基站訂單,最主要的因素是成本優勢,華為低價格外加出口信貸的成本優勢,是業內公開的祕密。
華為不但一直被美國政府和情報部門指控接受中共巨額資金補貼,同時中共的國家開發銀行(國開行),對華為的不同尋常的支持(出口信貸),早已成為華為全球擴張的標誌性競爭優勢。
但對中國大陸的電信運營商而言,沒有了國開行加持的華為產品,競爭力就大為縮水,即便是被大陸輿論宣傳為「世界最強」的華為5G基站,也不例外。
這一點,在國內三大運營商對5G設備最初的選購中,也是顯而易見。
2018年11月,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與諾基亞簽署5G框架協議,訂單總額價值20億歐元。與此同時,瑞典電信設備製造商愛立信也在進博會上與三大運營商達成框架協議,推動5G部署。
當時中國大陸的媒體和互聯網上,迅速掀起了批評三大運營商「不愛國」的輿論浪潮。
發動「民意」,挾中共「政治正確」對國內運營商施壓,以迫使電信商選擇華為來部署5G,這一波操作,跟「不買華為不愛國」的華為手機營銷戰略,一脈相承。
今年2月,中國移動發布了首批5G規模組網建設,所採購500個5G基站,一半份額給了華為。雖然中國移動這筆訂單金額很小,但被解讀為國內運營商選購5G基站的意向,發生了轉變,開始傾向華為。
也就是說,被華為自詡為「世界最強」的5G基站,不但在國外要靠成本優勢來拿單;即使是在國內,能拿到訂單,靠的也不是技術,而是中共對運營商的政治壓力。
華為專利最多 就能領跑5G掌握未來?
客觀地說,華為確實在5G領域占據了一席之地,並依靠中共的全力支持,憑藉成本和資金優勢向海外輸出5G基礎設施。也正因如此,美國等民主國家才會警惕和抵制華為5G,因為華為與中共的關聯,使得華為5G的安全風險不言而喻。
只是,華為真的是領跑5G、掌握未來了嗎?
根據德國專利數據公司Iplytics的最新統計,截至2019年4月,華為擁有1554項5G標準必要專利,在全球排名第一。這個數據表明,華為的確在5G上投入很大,已經成為5G領域的主要玩家之一。
但5G只是一種公開的通信國際標準,並非劃時代的技術。而且,5G網絡標準目前仍在討論、制訂中,高通、華為、愛立信、三星等都是5G的主要玩家,都在力推自家的5G產品,爭奪對5G標準的更大話語權。
簡而言之,在5G領域,各大玩家目前都只是割據一方,沒有哪一家能夠像高通在3G、4G領域那樣,占據霸主級地位;最終誰家的5G專利更吃香,還要看未來市場的選擇。
至於說,「掌握5G就掌握未來」、「華為領跑5G」等說辭,只是中共的洗腦宣傳,是出於中共的政治目的。實際上,5G本身在科技界仍然存在爭議。
大陸專欄作家鐵流近年來多次發文指,包括華為在內的通信科技公司所推動的5G,就目前的技術上來說,整個系統效率相對於4G並沒有多少提升,更多的是以暴力堆砌的方式提升性能;代價就是基建成本呈幾何倍數增長,這就是中國的三大電信運營商對5G不積極的原因。
說白了,現有5G技術的效率和效益提升,相當於成本而言並不划算,投入太大的話,一旦未來的新5G甚至6G出現重大提升,運營商就可能面臨巨大的投資失敗。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的電信運營商對5G的投入的確顯得不太積極。
據《中國經營報》報導,中國聯通研究院院長張雲勇今年3月曾經指出,中國三大運營商5G投資最終大概需要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但三大運營商目前的投資計劃卻離這個數字差距極大。
今年3月21日,中國移動發布2018年業績報告時稱,2019年5G投資計劃在172億元之內。預計2019年中國移動將建設3萬個至5萬個5G基站。
中國聯通在3月13日的業績發布會上透露,2019年5G投資60億~80億元。中國電信在3月19日的財報發布會上透露,2019年5G投資預算為90億元,5G基站預計增加到2萬個。
2019年預計三大運營商新建的5G基站,總共也不到10萬個。
鐵流對比5G和4G建設,分析說,中國運營商在建設4G的第一年,開通的4G基站就超過100萬個,在2年多的時間裡把4G覆蓋率提升到90%以上。鐵流認為,國內運營商對5G熱度不大,正是因為5G技術升級是虛假的,強行部署得不償失。
但在中國大陸的輿論中,5G似乎代表了未來,華為5G更是冠絕全球。只是,在中國的這股5G熱潮中,華為展示出的最強實力,似乎既不是交換機,也不是5G,而是它的公關宣傳,是對中國輿論的掌控力。#
責任編輯:周儀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