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9年03月06日訊】一位成都網友問:是誰毀了記憶中的東西?!
天府之國,以近三千年的建城史,編織出一幅錦繡長卷: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傳奇激盪:開明王朝奠定了古蜀國的根基,漢代錦官城續寫繁華,三國豪傑風雲際會,唐朝「天下詩人皆入蜀」,北宋發行世界上最早的紙鈔「交子」,元代馬可波羅到訪後發出驚歎,明藩王府壯觀富麗、與故宮南北輝映……
西南重鎮,千里沃野,「揚一益二」。城牆、城門、宮殿、廟宇、橋梁、街區,珍貴的印跡處處可見,刻錄著一代又一代成都人的故事。
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成都卻歷經無奈的蛻變。「城牆挖掉了,皇城炸掉了,城內的河道填平了,古橋拆光了,池塘沒有了,水也廢棄了。」摩天大樓覆蓋了滄桑古蹟,燈紅酒綠間,古城丟失了靈魂。
皇城
蜀王府始建於公元1385年,乃明太祖朱元璋命人為兒子朱椿所造,是明代藩王府中最富麗的一座。雖是王府,它卻具有皇宮般的巍峨,因此被老百姓稱為「皇城」。老一輩成都人對它很是看重。
蜀王府北起東西御河,南到紅照壁,東至東華門,西達西華門,周長2500多米,面積38公頃多,處處殿閣樓台、金碧輝煌,規模與氣派可以和故宮媲美。整幢建築坐北朝南,一改過去歷代成都城主軸偏心的布局,首次確立正南北的中軸線。
1949年後,隨著城市的改擴建工程,蜀王府被逐漸破壞、縮小。1967年,在文革中,殘存的宮殿建築被炸毀,蜀王府徹底地消失了,其位置就在今天四川科技館、天府廣場一帶。近年來,不少網友晒出了成都皇城的老照片,今昔對比,令人唏噓。
城牆
「蜀王城上春草生,蜀王城下炊煙橫。千家萬家好門戶,幾家高過蜀王城?」
成都曾有大城、滿城和皇城三道古城牆,大城城牆環城22.8里,有城樓4座,城門4座,牆厚1.8丈,高3丈。皇城的城牆成矩形,也有四個城門,滄桑古舊。正門前的巨石牌坊刻有康熙皇帝手跡「為國求賢」。
古老的城牆不僅起到了守護城池的作用,還為大眾提供了開闊的娛樂場所。過去,成都的許多節日慶典都在城牆上舉行。
1919年,四川省政府及時阻止了皇城的拆除工作,並將其列為歷史古蹟。但是,1958年,成都市決議拆除城牆,大城的絕大部分牆段因而被毀。十年後,成都的皇城被摧毀,城牆也被拆除。目前成都的古城牆僅保存10處殘段。
有網友記述了當時的情景:「到上世紀60年代末,可憐的老城牆終於越來越少了,老祖宗留下的再多好東西,也經不住折騰,眼瞅著,幾乎煙消雲散,青色的城牆磚紛紛被人們搬回家,用作砌院牆的材料,或用作碼放廚房案板的材料,以至於後來在附近居民屋中,家家都找得到許多頗有歷史的青色城牆磚。」
昭覺寺
昭覺寺位於成都市北郊5公里,素有川西「第一禪林」之稱,在唐貞觀年間(627-649)改為佛剎,名建元寺,宣宗時賜名「昭覺」。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毀於兵火。清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昭覺寺殿宇規模宏大,林木蔥蘢,是成都的著名古剎。
「文革」伊始,昭覺寺首先受到衝擊,全寺佛像無一倖存,寺內的大雄寶殿和說法堂遭到徹底的摧毀,被夷為平地,全寺所有的法器蕩然無存。昭覺寺經過此番嚴重破壞,形同覆滅,後曾被改為北郊公園。
1975年,動物園進駐寺內,在園林區域伐木取材,建起了各類場館,並對寺院殘存建築重新規劃,唯有原來大殿前的黃樹被保留下來。僧團被悉數收編為集體職工,宗教活動全部中斷。
現在的昭覺寺從山門、殿堂樓亭到佛像全部為文革後重建。
古橋
李白詩云:「錦江東流繞錦城,星橋北掛像天星。」昔日的成都,古橋縱橫,生機盎然。
根據統計,清末時,成都全城有各式古橋近200座,上世紀80年代,古橋也大多尚存,但是,在隨後的二三十年間,古橋陸續被拆除,令人痛惜不已。
萬里橋是成都的著名古橋,始建於秦漢時期,清朝時進行了重建和修葺,許多文人都曾賦詩詠嘆。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在遊記中特別提到此橋。可惜的是,1995年,萬里橋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現代化的混凝土橋梁。
九眼橋位於成都市錦江區,古名宏濟橋,又名鎮江橋,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系石欄杆、石橋面的大拱橋,長4寬3高3丈,下有9洞。
1992年冬,有著四百年歷史的九眼橋被拆除,理由是「有礙瀉洪」。1999年7月,成都市規劃局在距原址僅1.9公里處,異地仿建了古九眼橋。
四川作家蔣藍說:「印象裡,成都至少在繞城高速內沒有一座古橋梁了,不管它叫什麼名字,名字可能都在,但原汁原味的古橋梁可能一座都沒有了。」
成都作家孫建軍說:「我們從小在成都,從城裡就能看到打漁船,比如府河南河上面有打漁的船。很多古蹟在近三四十年都被毀壞了。人的鄉愁啊,你就找不到歸宿了,一座橋消失了有種找不到家的感覺。」
錦官驛
蜀錦聞名天下,成都因此被稱作「錦城」或「錦官城」。「錦官驛」是古代四川成都縣驛站,清朝時為蜀中首驛和全省驛站網絡的中心地。
錦官驛周邊有許多知名的歷史街道。1980年代,錦官驛附近的街區還保留了清末及民國時期的磚瓦式民居建築風貌。1983年,錦官驛古建築被拆除,教委撥款在原址新建了錦官驛小學。上世紀90年代開始,周邊建築和街區被陸續拆遷。
2003年,成都市進入舊城「改造」高峰,大概在2005年,錦官驛小學及周邊拆遷至牛王廟,古建原址附近向南處,建起了五星級香格里拉酒店,向北修建了蘭桂坊酒吧區。
2017年,網友張大水說:「十年前拿著一本《尋城記》來找老成都,結果尋城記變成了拆城記,大慈寺老街正在拆,水井坊正在拆,錦官驛正在拆…….」
城市的主題
2008年,成都網友角美描述了她看到的拆遷景象:「滿目都是一片待拆的景象,忙亂的小店、藥鋪、劇院、民居,幾乎所有的人都在收整家用,等待著搬遷時刻的來臨。有些人家前腳剛搬走,隆隆的推土機便很快軋了過來……與昨天說一聲再見,已經成為了我們這個城市的主題。」
過去的六七十年裡,在中國的城市和鄉村,大批名勝古蹟在「破四舊」的狂妄中被推倒、砸爛,或是在「改革發展」的名義下或被夷為平地。數千年積澱而成的秀麗和厚重,竟被一塊塊、一片片地剝離、剷平,迅速而徹底。
有人憤怒地說:「可惜很多具有歷史價值的著名建築被幾個敗家子為所謂的城市建設GDP給拆了,其損失無法估量。」
昨天的歷史,並非陳舊、迂腐,而是蘊含著獨一無二的千載風華。帝王將相、名流隱逸、文人墨客、樂師畫匠,歷代英才共同造就了巴蜀的驕傲、神州的奇蹟。對國家和民眾來說,倘若沒有了對傳統的敬重和珍惜,那麼僅存的幾處遺蹟不過是標籤式的殘留,而民族的記憶和最深層的精神和價值,則永遠的隨風而去了。
(點閱中華傳統文化之嘆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