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院通過新疆人權法 促制裁中共高官

人氣 4795

【大紀元2019年12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高杉編譯報導)美國眾議院週二(12月3日)晚間辯論並通過了《2019年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The Uighur Act of 2019)。該法案要求川普(特朗普)政府針對中共鎮壓新疆少數民族的行為做出更強硬的回應,對中共高級官員進行制裁並實施美國簽證禁令及沒收在美財產等措施。

據路透社(Reuters)報導,該法案於10月30日以口頭表決的方式,由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無異議通過後交到眾議院表決。儘管美方目前仍在尋求與北京達成貿易協議,以結束一場影響全球經濟的貿易戰,新的法案仍堅持呼籲川普總統首次對權力巨大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成員實施個人制裁。

美國眾議院週二以407票同意、1票反對壓倒性通過《維吾爾族人權政策法案》(也稱《新疆人權法案》)。這項法案要求美國總統譴責中共對穆斯林的虐待,並呼籲北京關閉位於中國西北地區的新疆大規模拘留營。

該法案還呼籲針對中共高級官員個人進行制裁,指出這些官員對新疆暴行負有責任,並特別提到了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全國。陳全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是中共領導層的核心高層。

中共方面一直否認任何對維吾爾人的虐待,並說這些拘留營提供了職業培訓。中共方面警告稱,如果陳全國成為制裁目標,將「按比例」進行報復。

此次眾議院通過後,該法案在被送交給川普之前還必須得到參議院的審議和批准。白宮尚未表示川普是否會簽署或否決該法案。該法案中還包含了一項條款,允許總統在認為符合國家利益的情況下擱置制裁。

週二,中共《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發推文稱,中共可能會禁止所有持美國外交護照的人士進入新疆,北京還在考慮對美國官員和國會議員在新疆問題上的「惡劣表現」實施簽證限制。

在眾議院辯論前幾天,川普簽署了於上週通過的支持香港抗議者的國會立法《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這激怒了北京。

中共週一(12月2日)對此做出回應稱,美國軍艦和飛機將不被允許訪問香港,並宣布對幾個美國非政府組織實施制裁。

分析人士表示,中共對通過《維吾爾法案》的反應可能會更加強烈,儘管一些人質疑,北京不會走到對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Mike Pompeo)等人實施赴華簽證禁令的地步。蓬佩奧是中共新疆政策的強烈批評者。

「現代集中營」

多位議員在發言中力挺這項法案,譴責發生在新疆的人權危機。共和黨國會議員克里斯‧史密斯(Chris Smith)對此評論稱,中共在新疆的「現代集中營」是「狂妄的迫害鎮壓」並涉及「自納粹大屠殺以來從未見過的大規模集中拘押數百萬人」的行為。

史密斯說:「我們不能保持沉默。我們必須要求結束這些野蠻的行徑,」他還補充說,中共官員必須對反人類罪負責。「我們必須對維族人和其他中國人所遭受的文化滅絕和暴行說『永遠不會再發生』。」

眾議院民主黨領袖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將中共對待維吾爾族人的方式稱作是「對世界集體良知的一種侮辱」。

華盛頓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中國問題專家克里斯‧約翰遜(Chris Johnson)對此表示,該法案的通過可能會進一步模糊美中貿易衝突問題與日益惡化的美中關係之間的界限。過去,中共一直傾向於將兩者分開。

他說:「我不確定新疆問題是否要比香港問題更敏感,我認為這裡有一種堆砌的因素令中共憂心。」

川普週一表示,關於香港問題的立法並沒有讓美中貿易談判變得更容易,但他仍然認為北京希望達成協議。不過,之後他在週二表示,與中共的貿易協議可能要等到2020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之後才能達成。

約翰遜評論說,他不認為維吾爾法案的通過是發生這一切的原因,但他補充說:「但無疑這將是又一次的火上澆油。」

在10月,美國國務院宣布對其認為應對新疆暴行負責的中共官員實施赴美簽證限制措施,但沒有說明其中是否包括陳全國。

眾議院通過的這項法案要求總統在120天內向國會提交一份應對濫用職權負責的中共官員名單,並根據《全球馬格尼茨基法案》(Global Magnitsky Act)對他們實施制裁。該法案還規定了針對這些中共官員實施美國簽證禁令和在美資產凍結等措施。

該法案還將要求國務卿提交一份關於中共在新疆的虐待行為的報告,其中包括對被關押在拘留營和強迫勞動營的人數的評估。聯合國專家和活動人士稱,至少有100萬維吾爾族人和其他以穆斯林為主的少數民族團體的成員被關押在那裡。

此外,該法案還要求有效地禁止向中共出口可能被用於監視民眾的物品,其中包括面部和語音識別技術。

責任編輯:葉紫微 #

相關新聞
香港街頭驚現鎮壓新疆人的中共特戰八連
機密文件外泄(二)中共將新疆模式擴至海外
中共監控新疆 美媒:英特爾等大廠淪幫凶
國際披露新疆再教育「洗腦」最新事證 陸委會:中共阻礙人類文明進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