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9年12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祝蘭德國報導)中國大陸電動汽車銷售低迷,一家德國公司預計,中共政府要改變汽車發展方向,可能會衝擊到電動汽車。德媒分析,這對要在大陸大力銷售電動車的大眾汽車集團來講,可能是一個災難。
據德媒《南德意志報》和《焦點雜誌》近日報導,專注於中國汽車市場的德國諮詢公司JSC Automotive的老闆西格貝特(Jochen Siebert)說,許多人依然相信,中國未來幾年電動汽車會大大增加,「我們無法證實這一點」。他說,反而中國在燃料領域向一些新技術打開了門,如甲醇、氫和低油耗的車型。
《焦點雜誌》認為,將來大陸市場的主角應該是低油耗的新能源汽車48V混合動力車(也叫輕混,Mild Hybrid)。
許多車商,如奧迪,已經在新車上使用這種系統。像大眾一樣,奧迪都計劃全力發展電動汽車,而且決定逐漸停止生產帶這種系統的車型,這也是為什麼奧迪大量裁員的原因。
大眾計劃2025年前在中國賣出150萬輛電動汽車
幾年前,中共政府高調推廣電動汽車,還要求車商生產一定比例的電動車,否則會罰款。今年年初起,在中國汽車年銷售量超過3萬輛的車商,必須配備一定比例的電動車。
許多車商也隨之跟進,包括大眾集團。大眾還跟一家中國汽車公司成立合資公司,以便生產便宜的電動汽車。大眾集團還要求所有旗下的品牌都發展電動汽車,計劃2025年之前要在中國銷售150萬輛電動汽車。
《焦點雜誌》報導,中國汽車發展方向轉變,對大眾來講可能是一個災難。
中國電動汽車銷售不景氣
報導中提到,中國政府對發展電動車所給出的官方理由是環境保護,實際上更多出於工業政策,因為中國車商在燃油發動機的技術上比不上外國車商,如奧迪、寶馬和戴姆勒,發展電動汽車有可能改變這一局面。
所以中國政府拿納稅人的錢,大力贊助電池生產商,發補貼,鼓勵購買中國產的電動車。不同城市還出台不同的獎勵措施。這些補貼獎勵措施在2020年年底到期。
JSC Automotive老闆西格貝特說,大約75%的津貼已經支付。從新車上路數據可以看出,越來越少人買電動車:9月份純電動車新車上路數量同期減少了19%,10月份減少了29%。混合汽車更嚴重,今年6月已經同期減少了16%,7月減少30%,8月更嚴重,57%。
《南德意志報》報導,汽車諮詢公司Berylls的布爾加特(Jan Burgard)表示,充電站基礎設施沒跟上也是一個原因。
汽車發展策略突然轉向
西格貝特說,從最近中國政府公布的消息可以看出,他們突然要引入新的技術,如甲醇和氫。北京要在2022年冬季奧運會配備首批燃料電池(Brennstoffzelle)公共汽車。
他分析,因為中美貿易戰,中共的政策更加走向能源供應獨立。目前中國能源大部分來自煤炭,這是本國就有的資源。氫能也可以從本國資源中得到,但是電池生產反而需要一些進口的原料。
《焦點雜誌》報導,對電動汽車持批判態度的發動機專家因德拉教授(Fritz Indra)說,「中國愚弄了德國人」,相比德國的電動汽車,中國的沒有那麼環保,因為那裡大部分電都來自燃煤的火力發電站。
《南德意志報》報導,對於中國電動汽車市場減弱,大眾集團發言人表示,可以預見隨著津貼政策的結束,需求會減少,但2025年之前銷售150萬輛電動汽車的計劃不變。
責任編輯:王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