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9年11月29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Brian Cates/陳霆編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以下簡稱CNN)在11月22日發表的一篇文章中透露,美國聯邦檢察官約翰·達勒姆(John Durham)已將他的刑事調查範圍,擴大到「通俄門」騙局的起源。
CNN指出,一位聯邦調查局(FBI)前任律師,因涉嫌修改一份文件而受到調查。這份文件曾用於申請對川普前競選幕僚卡特·佩奇(Carter Page)監聽許可的續期。
在CNN率先報導之後,其他媒體也紛紛跟進。在後續報導中揭露這位接受調查的FBI律師是凱文·克萊史密斯(Kevin Clinesmith)。
美國司法部(DOJ)總監察長邁克爾·霍洛維茨(Michael Horowitz)發現,克萊史密斯在調查中有違規行為後,克萊史密斯於2018年2月,先從羅伯特·穆勒(Robert Mueller)領導的特別調查顧問小組辭職。大約在兩個月前他再從FBI辭職。
根據《華盛頓考官》(Washington Examiner)報導:
司法部總監察長霍洛維茨的調查人員發現,克萊史密斯謊稱,他在申請延長《外國情報監視法案》(FISA, Foreign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ct)的監控許可時,擁有支持性的證明文件。接著,當他從其他機構的官員那裡,收到了一封包含許多聲明的電子郵件時,他加入了自己的材料。然後轉交給正在準備卡特‧佩奇一案陳述書(affidavit)的FBI同事。克萊史密斯在許多媒體報導中,都被描述為「低階律師」,但霍洛維茨說,他是2017年初分配給通俄門一案的主要FBI律師。
卡特‧佩奇FISA監聽許可的最後一次申請,是在2017年6月,這有助於確認克萊史密斯行動的時間。
根據報導,霍洛維茨將修改FISA關鍵文件的證據,交給了達勒姆,達勒姆於是對此展開了調查。
這幾週以來,這是我們第二次獲悉,美國總監察長辦公室(OIG)已掌握了「通俄門騙局」的重磅證據,但在超過一年的調查完成後,才對外披露。
另一項事件是,9月11日弗林中將(Michael Flynn)一案的相關法庭文件。弗林中將是川普總統的前國安顧問,弗林因涉嫌在川普未上任前跟俄羅斯大使接觸。2017年2月13日,弗林主動宣布辭去國安顧問一職。
這份爆炸性的法律文件中提到,根據總監察長辦公室所提供的證據,FBI探員在初次訪問弗林後,所呈交的FD-302表格,實際上經過了修改。
FD-302表格是FBI探員用來報告或總結他們採訪內容的表格。這份表格的內容,被當作弗林的筆錄,是本案中的關鍵證據。現在看來,這份表格已喪失可信度,且當時訪問弗林的探員彼得·史卓克(Peter Strzok),在後來傳給同事的短信中,明確表明他反對川普的政治立場,也讓人懷疑整個案件是不是對弗林中將的構陷。彼得·史卓克目前也已遭到FBI開除。
有人指稱,這些證據是弗林中將的辯護律師西德尼·鮑威爾(Sidney Powell),從非正常的管道獲取,並加入法庭文件中。但是,從各種跡象來看,鮑威爾是通過適當程序,將相關的文本和電子郵件證據加入法庭文件,否則鮑威爾不敢在法庭中使用它。
很顯然,302表格的相關證據應來自司法部監察長霍洛維茨。眾所周知,他自2017年1月初以來,一直在調查、收集和分類總統大選的「間諜門」事件。
因此,在收集、彙編和研究FBI通訊紀錄的過程裡,霍洛維茨發現了一些關鍵的文本和電子郵件,這些證據顯示,當時的FBI律師麗莎·佩吉(Lisa Page)正在對弗林中將的302表格進行編輯。
從霍洛維茨自2017年1月開始研究這些案件,並開始審查FBI對希拉里「電郵門」事件的處理態度以來,他的辦公室究竟何時掌握了302表格與FISA文件的相關證據,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總體而言,可能超過了兩年的時間。
即使掌握這些證據的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年,還是很令人驚訝。畢竟,華盛頓充滿洩密文化,戰略性的洩露機密信息,是在華府沼澤中自保的方式。
我想強調的是,監察長辦公室最遲自2018年初以來,就擁有這兩項爆炸性的重磅證據,直接構成了「通俄門騙局」的基礎。然而,整個辦公室裡竟沒有人洩密,這是多麼的特別。
司法部的監察長辦公室有450多名成員,在全美各地工作。 在過去的三年裡,川普總統的「通俄騙局」,在新聞中占了大量的篇幅。在後續的追查裡,監察長辦公室的高階人員,也一直基於這些證據展開調查。
監察長辦公室內部,有多少人可能將信息洩露給媒體?有多少人可能透露,霍洛維茨擁有302採訪表格和FISA申請文件均遭到修改的證據?
但是,儘管監察長辦公室的許多人都知道,卻沒有人違反誓言。他們都保持了信念,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沒有人屈服於黨派之間的偏見,從而罔顧眾人對他們的信任。他們靜待調查結束、水落石出。
為此,他們值得稱讚,我向他們致敬。
作者簡介:
布萊恩·卡茨(Brian Cates)是南德克薩斯州的專欄作家,他出版過專欄書籍:《沒人問過我的意見……但無論如何我還是說了!》(),可以通過Twitter @drawandstrike與他聯繫。
原文 刊登於英文大紀元。
本文表達的觀點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