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9年11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婷綜合報導)香港11月24日的區議會選舉,破紀錄的投票率促成泛民主派獲得壓倒性勝利,親共的建制派一敗塗地,路透社稱,這不僅給北京帶來了新的難題,增加了特首林鄭月娥的壓力,同時也顯示了民眾對抗議者的支持。
香港2019區議會選舉投票人數及投票率均打破歷年選舉紀錄。參與投票人數約294萬人,在逾71%的投票率下,香港地區政治版圖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民主派共取得388席,比以往增加260多個席位,18區中有17區由民主派取得過議席,民主黨一躍成為最大黨,多區均出現多名年輕的政治素人當選。建制派只有59席。
親共建制派慘敗 港府和北京被打臉
24日選舉當天,投票人數勢如破竹,每個時段的投票率均超出2015年區選一大截,總投票數創紀錄。港媒稱,這反映了市民的投票意欲強烈,希望以手上一票發聲。
路透社引述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Ma Ngok)的話說:「大多數人認為,額外的100萬名選民出來(投票),向政府傳達政治信息是,他們支持抗議者,他們對政府表示不滿意。」
「港府和親北京的陣營一直聲稱他們得到公眾的支持。」馬嶽補充說,「但是現在……這次被打一記很大的耳光,因為公眾已經以創紀錄的數字顯示了他們的真實立場。」
王丹在臉書上發帖說:「中國(共)官媒天天撒謊說『大多數港人支持止暴制亂』,現在被重重打臉,聲音清脆。再一次證明我前幾天說過的:迷信暴力治國,只能踢到鐵板。」
「我早就預言過,中共鬥不過香港人。這次選舉,再次讓我們對港人的團結勇敢,意志堅定無比欽佩,讓全世界都看到了香港人追求民主自由的決心,我現在是眼含熱淚向港人表達由衷的敬意:從六月到現在,面對那麼大的壓力,付出那麼多的代價,你們挺住了!」
英國《衛報》稱,民主派的壓倒性勝利表明,港民對抗議活動的團結,並回擊了港府對處理危機的方式。林鄭月娥一直對外聲稱,其獲得「沉默的大多數的支持」。但週日的選舉結果揭穿了這個謊言。
報導還稱,林鄭和她的支持者中共,並不習慣應對其統治中所出現的民主挑戰,而現在他們必須決定如何去應對這一選舉結果。
中共如何對香港區選結果作出回應目前備受關注,官媒新華社在25日下午2時許發表了有關香港區議會選舉的報導,報道中沒有提及民主派獲勝的消息,而是一如既往地批評香港抗議者。
BBC稱,區議會選舉結果的歷史性改變還意味著,民主派有可能在未來香港特首選舉有更大話語權。在1200人組成可以選特首的香港選舉委員會中,有117席是由區議員擔任,過往因為建制派壟斷區議會,這117席一直由建制派區議員擔任,如果民主派最終奪得這百多席,連同民主派本身在選舉委員會中的340多席,如今可能在委員會有約460席,超過三分之一。
區議會選舉是對港府和北京的一次「不信任投票」
路透社稱,再次當選的民主派區議員羅健熙表示,此次實際上是對政治機構的「不信任投票」,包括對香港領導人林鄭月娥和中共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張曉明。
羅健熙說,區議員每年將獲得約100萬港元(合127,797美元)的資金,可以提供資源來幫助「抗議運動的勢頭得以持續」。
BBC駐中國記者麥迪文(Stephen McDonell)觀察到大批民眾圍觀計票。他指出,經過近6個月的政治危機,民眾對於政府機關已經失去信心,他們要確保投票公平透明。
一些觀察人士表示,在這次選舉後,林鄭將面臨更大壓力來回應抗議者的訴求,包括民主改革,獨立調查警察的暴力指控。
港警對待抗議活動的處理方式被廣泛視為是香港暴力衝突的主要推動因素之一。但是港府到目前為止仍表示,現有的警察監督機制足以處理來自民眾的投訴。
選舉結果凸顯民眾對抗議者的支持
路透社分析,這次選舉凸顯了港民對香港抗議運動的廣泛支持。但觀察人士稱,鑑於迄今為止採取的強硬路線,北京在短期內提供任何新讓步的可能性仍然很小。
BBC稱,香港民主派認為有關結果是「變相公投」,反映市民強烈希望政府回應示威浪潮的「五大訴求」。
華盛頓非政府組織「公民力量」發起人楊建利對美國之音說,「我們可以把這次區議員的選舉看作是民眾的一次公決。」
「這次選舉所表達出的民意和街頭上表達出的民意是相吻合的,」他說,「普遍表達了對於現在的香港政府以及北京的不信任。」
《衛報》稱,民主派的大勝利標誌著香港政治的巨變,此前親北京的政府官員一直在香港享有豐富的資源和精英的支持。
「我不會用「快樂」一詞,但我們在反擊政府的局勢上取得了進展,」楊雪盈(Clarisse Yeung)說。
「這很重要,因為我們都知道,過去幾個月來我們犧牲了太多。」「香港人不再天真。我們必須做好準備,我們必須相信我們自己能夠帶來改變。」
週日參加投票的許多人以前從未投過票。「這是我第一次投票。[抗議]活動促使我註冊投票。」30多歲的保險工作者Vivian Lee說。「我很高興有這麼多人參加投票,因為我們想讓我們的聲音被聽到。」#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