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9年11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蘇靜好綜合報導)週日是香港區議會選舉的日子,本次選舉投票率創歷史新高。截至當地時間週一(11月25日)上午9點,泛民陣營以壓倒性勝利擊敗親北京陣營,從原來的不到三成席位增長到近九成。
本次區議會選舉共有1090名候選人角逐全港18區總計452個民選議席。有近300萬人投票,投票率達到創紀錄的71%以上,幾乎是上次投票率的兩倍。
根據美國之音的數據,經過週日晚間的徹夜開票,到目前為止逾九成席位已經揭曉。泛民目前獲得387個席位,建制派僅獲59席。以往建制派在這些選舉中一直擁有優勢。上屆區議會選舉中,親北京陣營占據431個席位中的327席,泛民擁有124個。
在選舉結果陸續出來後,一些投票中心爆發出「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歡呼聲。
路透社報導,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Ivan Choy)表示:「由於(這次選舉)被認為是全民公決,投票率創歷史新高;民主陣營取得了壓倒性勝利,這是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的事情,且這兩個信號(指標)至關重要。這將使國際社會成為(選舉結果的)見證。他們對香港民主的支持可能會得到進一步保證,這使北京感到尷尬。」
以下是路透社和CNBC採訪的幾位香港人對本次選舉結果的看法。
選民向港府和北京傳遞信息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Ma Ngok)表示:「對於民主人士來說,這是一次巨大的勝利……(香港)政府和親北京陣營一直聲稱得到公眾支持。但是,現在……這是一個耳光,因為公眾已經以創紀錄數字顯示了他們的真實立場。
「沒有人能預測投票率。
「大多數人認為,額外的100萬選民走出來(投票),是為了向政府傳達政治信息,他們仍然支持抗議者,並對政府不滿意。」
香港學生領袖岑敖暉(Lester Shum)在本次選舉中勝選。
岑敖暉說:「我相信這一結果,是因為有很多選民希望利用這次選舉和投票來表示對(抗議)運動的支持,(支持)五大訴求以及對香港政府的不滿。」
「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人排隊一兩個小時,無論男女老少都出來投票的原因。區議會只是抗爭中的一條非常重要的道路。將來,我們必須找到其它抗爭途徑,以繼續抗爭。」
民主派勝選者趙家賢(CHIU Andrew)表示:「在當前政治環境下,接近普選情況的區議會選舉清楚地反映了人們的觀點和政治傾向。」
「反送中運動的一部分」
再次當選的民主派律師許智峯(Ted Hui)說:「我認為這次選舉是反送中運動的一部分。」
「今天只是……(反送中)運動的一小部分勝利。我想將所有的努力和榮耀奉獻給(反送中)前線人士和參加運動的每個人。」他說。
贏得區議員席位的香港民間人權陣線召集人岑子杰(Jimmy Sham)表示:「我們必須成為聽取人們民意見和想法的社區領袖。我們還必須解決社區問題,並比建制派表現更好。」
立言香港召集人,為前任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會長張秀賢(Tommy Cheung)是一名勝選者,他表示:「這是民主的力量。這是一場民主海嘯。」
民主派候選人「長毛」梁國雄雖然落選,但他表示:「我今天讓所有人失望……但香港人民將繼續戰鬥。我希望每個人都為我們今天創造的歷史熱烈鼓掌。」
「大多數支持建制的立法者在這次區議會選舉中失敗了。它(結果)表明現(香港)政府的民眾支持程度為零。我敦促林鄭月娥回應民眾的訴求。如果我是她,我現在就準備辭職。」
22歲的Andrew Li是一名支持岑子杰的學生,他說:「我認為親民主陣營的表現將向北京發出一個信號。(北京)無視人民的訴求,卻喚醒了所有香港人出來投票。
「這僅僅是反擊這種暴政的開始。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在這場運動中犧牲了多少人,包括被捕的人和受傷的人。」
「我們可以把這次區議員的選舉看作是民眾的一次公決,」華盛頓非政府組織公民力量發起人楊建利對美國之音說。
「這次選舉所表達出的民意和街頭上表達出的民意是相吻合的,」他說,「普遍地表達了對現在的香港政府以及北京的不信任。」
區議會選舉的影響力
區議會議員是公眾與政府之間溝通的橋梁。與香港立法會的議員不同,區議員在香港的18個區中幾乎沒有制定政策或設定預算的實際權力。儘管區議員的權力並不大,但選民可以通過影響香港特首的選拔程序來表達他們對中共控制特首選舉的抵制。
特首是由1200名成員組成的一個選舉委員會選出,該委員會主要由親北京人士組成。這個選舉委員會的1200名成員中有117名是由區議員擔任。無論是建制派還是民主派人士,只要是在區議會選舉中獲得整體多數票的區議員,都可以要求成為這117人中的一員。從這一意義上看,這次區議會選舉對2022年的香港特首選舉產生影響。
區議員除了在選舉委員會中占有一定席位外,香港立法會其中兩個功能組別也都只能由區議員擔任。70席立法會中有6席是留給區議員的。
由於泛民主派在新界、港島及九龍都取得過半議席,2022年特首選舉117個選委以及下屆立法會2個功能界別(職業代表)的區議會議席,都篤定由泛民主派拿下。
責任編輯:葉紫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