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重返香港上市 洩露中共經濟機密
【大紀元2019年11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何堅報導)中國第一互聯網公司阿里巴巴日前重返硝煙密布的香港,似乎為悲觀低迷的香港經濟帶來一絲金光。不過,如今財大氣粗的阿里,為何會在資本紛紛出逃的時刻,重回近期備受中共港府暴政摧殘的香港?阿里在香港的二次上市,不但折射出民營企業在中共統治下的真實境況,或許還洩露了中共強加的機密使命——為黨上市、替黨圈錢。
阿里新股獲追捧:海外大「吸金」
阿里巴巴在一份公告中確認,已將新股價格定在每股176港元(合22.48美元)。這一價格較阿里巴巴在紐約交易的美國存托股票ADS(1份相當於8股普通股)最新收盤價低2.9%。
按照這個價格,阿里至少可募資880億港元(合113億美元)。如果投資銀行家選擇行使「綠鞋」選擇權,向投資者超額發售15%的股份,阿里這次則有望募資129億美元,成為港股史上第二大規模IPO(公開募股),僅次於友邦保險。
11月19日,阿里巴巴提前半天停止接受潛在機構投資者的新股認購,其公開認購的孖展額已超3倍。所謂孖展額,是指向證券公司借錢進行槓桿投資、炒股票,反映的是中國香港股民,即散戶的認購情況。
據阿里披露,其將發行5億股普通股新股。其中,國際配售股份數目為4.875億股普通股,占比為97.5%;香港公開發售1250萬股普通股。所謂國際配售是指針對機構或大戶投資者售股,公開發售針對的則是散戶。
據富途證券統計,截至18日,阿里的孖展認購額已達87.50億港元,即散戶融資認購的份額,已達這次公開發售普通股的3.72倍。有消息指,阿里巴巴或向散戶配置更多股份,將公開發售占比從2.5%提高至10%。
業界認為,阿里新股申購火熱,是因為該股可以在紐約和香港股市間互換買賣。
不過,也有財經人士稱,阿里在香港上市的關鍵優勢在於股票「互聯互通機制」,可以吸引大陸資金「南下」投資阿里港股。所謂「互聯互通」,是指內地和香港投資者可以通過當地證券公司或經紀商買賣規定範圍內的對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但由於阿里股票屬於「同股不同權」,暫時不能納入港股指數、無法馬上「互聯互通」,市場分析或需等到明年5月,阿里才可能獲准加入互聯互通中的「港股通」。
也就是說,阿里巴巴這次重返香港,主要針對的還是香港、美國資本市場和國際資金,目標可不是與大陸「互聯互通」,而是海外大「吸金」。
至於「互聯互通」的誘人「錢」景,更多的可能只是中共為阿里在香港股市上圈錢、所添加的一勺「香餌」。畢竟,儘管阿里巴巴業績驕人,但它在香港股市的經歷卻並不愉快,或者說是滿滿的黑歷史。
早在2007年,阿里攜B2B業務赴港上市,就曾奪得「香港新股王」稱號,當時發行價格13.5港元,融資17億美元。上市首日,開盤價格飆至30港元,後漲至41.8港元,為IPO價格三倍。
不過好景不長,2008年阿里股票一路暴跌,一度觸底3.37港元。2012年阿里以每股13.5港元(IPO價格)的價格回購股份,從香港退市。香港散戶股民損失慘重。
2013年,阿里欲重回香港上市,但因「同股不同權」架構,不符合當時港交所上市規則,最終告吹。
不缺錢的阿里為何返港 為黨上市?
2014年9月,阿里登陸紐交所,發行價68美元/股,IPO募資約250億美元,當時創美股史上最高IPO融資記錄。從美國資本市場上汲取了雄厚的資金支持後,阿里巴巴的發展可謂一路順風。
2017—2019財年,阿里巴巴的營收從1582.77億元人民幣上升至3768.44億元人民幣,淨利潤從41.226億元人民幣上升至802.34億元人民幣。
仍在快速發展的阿里巴巴,實際並不缺錢。最新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9月30日,阿里巴巴帳面上現金餘額高達2482.72億元。
實力雄厚、資金寬裕的阿里,為何急匆匆地趕回香港上市?
阿里巴巴的說法是,募集資金用於驅動用戶增長及提升參與度、助力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提升運營效率、持續創新三個戰略方向。
另有分析稱,美中貿易戰或升級為金融戰,美國可能會依據對等原則、要求美股中企提供符合國際準則的財務報告,而這種可能性無疑加大了財務數據真實性欠佳的中企在美國股市融資的風險;阿里或也因此需要拓寬融資渠道,對冲風險。
但無論如何,現在重返香港,對阿里而言絕對不是個好時機。歸因於中共拒絕改變掠奪式貿易政策,中美貿易戰不斷升級,香港經濟本已飽受衝擊,瀕臨衰退邊緣。
近6個月來,港府在中共指使下,加劇濫權濫暴,升級緊張局勢,將香港變成戰場;香港經濟已受重創,其立足於法治和自由的金融中心地位也岌岌可危。
香港經濟十年首現衰退。11月15日港府將2019年全年經濟增長預測下修至-1.3%,香港自2009年金融海嘯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且推算第四季經濟將進一步收縮,較第三季更加惡化。
局勢動盪,經濟蕭條,人權自由和法治都面臨中共侵蝕和挑戰。此時此刻的香港,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盡失,絕非商家善地。
例如,中共首批四家試點消費金融公司中唯一的外資公司、消費金融巨頭捷信11月21日宣布取消香港IPO計劃。捷信原定9月上市,但隨後推遲,最終取消IPO。實際上,香港已經掀起移民和資本出逃的浪潮。
阿里重返香港,是選擇了錯誤的時機,出現在錯誤的地點。
那麼,阿里巴巴為何要這麼做?大陸和海外財經界普遍認為,阿里回歸香港的首要原因,應該是政治因素。
透析阿里返港背後的動力或壓力
中共國資委、商務局近期頻繁和阿里會談,已將阿里樹立為民企與國企合作的典範。而阿里回歸香港股市,也會起到示範效應,或帶動更多美股中企來香港上市,支撐風雨飄零的香港金融市場。
另外,港交所也頻頻表態,希望阿里巴巴回歸,以提升其競爭力,提高抗風險性。2018年4月,港交所就已經修訂上市規則,允許雙重股權結構公司上市,相當於為阿里重返香港開了綠燈。
但那時候的阿里顯然並未打算回歸。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對此曾表示,等將來「北水(大陸資金)」可以通過互聯互通機制買阿里的股票了,也許就是阿里回來的一天。
大陸證交所則一直等到今年10月18日,才發布滬深港通業務實施辦法,將不同投票權架構公司股票首次納入港股通,為阿里回歸香港鋪平了道路。
中共選在這個時機、為阿里創造回歸條件,意味著阿里回歸香港,並不單純的是為支持港交所和香港股市;更多的是出於政治因素,是為中共近6個月來的暴政亂港來買單,替失道寡助的香港當局吸聚資金和人氣。
大陸財經界還有分析說,阿里回歸香港股市,可以提升阿里巴巴估值,並緩解大股東減持的股價下跌壓力;其主要依據是阿里相對偏低的市盈率。
市盈率,是指每股市價除以每股盈餘,通常作為股票是便宜抑或昂貴的指標。理論上,股票的市盈率愈低,表示該股票的投資風險越小,愈值得投資。
在美國股市,阿里市盈率只有22倍,而業務相仿的亞馬遜市盈率高達77倍。看起來,美股阿里的估值似乎過低。阿里這次在香港上市,就將發行市盈率提升至39.28倍。
但這種市盈率估值對比,對於投資者而言並不公平,因為它忽略了中企所特有的政治風險,對阿里而言主要是VIE(可變利益實體)風險。
在中國大陸,企業通過VIE架構在海外上市,上市公司名義上通過各種協議、間接控制大陸的VIE經營實體。但這種VIE模式存在不可避免的政治風險。
因為一方面,VIE模式與中共現行多種法令相牴觸,但另一方面,中共權貴又需要VIE模式來侵吞、控制民企,以及假借上市公司名義在海外圈錢。
所以VIE在中國一直處於灰色地帶,中共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然而,這也意味著,美國等海外投資者手中的阿里股票,隨時可以因為中共當局(包括地方政府或司法機構)對VIE的否定,而變成廢紙。這種風險,甚至不會因為企業本身的經營能力或意願而被消弱,因為在中國,黨控制了一切,包括阿里巴巴。
也就是說,無論美股阿里的市盈率名義上有多低,與其潛藏的VIE等政治風險相比,都是完全不對等,或者說風險太大。這或許是Altaba(原雅虎)等阿里大股東要清倉、或減持阿里股票的原因之一。
綜上分析可知,阿里巴巴這次選在錯誤的時機重返香港,受經濟驅動的因素太少,主要原因只能是迫於政治壓力,是為黨上市,替中共的亂港暴政買單。
阿里上市背後的經濟機密:替黨圈錢
阿里這次重回香港上市,雖然出乎商界人士的預料,但在政治觀察家們的預料之中。
實際上,今年8月以來,中共國資委密集會見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已經釋放出中共加快「國進民退」的訊號。
大陸財經界將之解讀為,「央企+互聯網」混改模式將進一步加速。也有些自媒體直言,「央企+互聯網」就是要把阿里和騰訊變成「公私合營」。
2019年8月,國資委官方微博曾專門回應,稱「央企+互聯網」是國企混改模式之一,不是所謂的「公私合營」。不過,中共國資委的辯解,難以令人信服。
今年6月16日,中共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郝鵬會見了馬雲,郝鵬表示國資委支持中央企業與阿里加強務實合作。7月31日,郝鵬又會見了騰訊老總馬化騰。郝鵬表示,央企近年來與騰訊的合作不斷深化,特別是騰訊公司參與的中國聯通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了積極成效。
國資委所「稱讚」的阿里、騰訊與央企的合作,是指中共正在大力推動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所謂「混改」,是指中共控制的國企通過各種形式「吸收」民企,包括整體上市、民營企業參股、國有企業併購和員工持股等多種形式。
中共國企混改的典型、聯通「混改」,展示了中共是如何「成功吸納」民企資金。
2017年8月,聯通宣布引入14個投資方的780億人民幣投資,啟動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這筆投資相當於聯通2016年可用資金的3倍多,或者阿里巴巴2017年一整年的利潤。當時主營業務收入連續下滑13個季度的聯通,亟需資金維持運營。「混改」,讓聯通圈到了救命錢,起死回生。
在聯通「混改」中,中國最大的四個互聯網公司阿里、騰訊、百度、京東,一起向這個止不住下滑的公司投資了273.5億人民幣。當時京東第三季度淨利潤只有10億人民幣,卻花了近50億投資聯通。
雖然這些民企投入中共「混改」的資金,名義上都不出自上市公司,而是通過阿里、騰訊等民企控制的基金或關聯企業。但羊毛出在羊身上,中共「混改」榨取的民企資金,最終只能是由上市民企的廣大投資者來買單。
混改後聯通集團合計持有36.67%的股份,算上中國人壽持有的10.22%股份,國有資本仍擁有超過50%的股權;騰訊、百度、阿里、京東等民營資本,共占有35.2%的股權。
儘管聯通為「混改」進來的民企提供了董事名額,但在中共體制下,民企只能是「花瓶」,只有為國企提供資金的「責任」,而從未享受到任何股東應有的權利和利益。
目前中共國企資產收益率已經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還要低,只有民企收益率的1/3。而經濟持續走低,貿易戰難見曙光,內外交迫下中共和國企已深陷債務(資金)危機。
阿里這次急匆匆返港上市,加上國資委對阿里、騰訊的「倚重」等等,無意中已洩露了中共的兩個經濟機密:
其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確是中共「國進民退」或「公私合營」的主要手段之一;
其二,中共極度缺錢,阿里、騰訊等在海外資本市場上表現上佳的民企,可能已被中共強加了替央企「混改」募集資金的政治使命,也就是,替黨在海外圈錢。
不過,即使阿里、騰訊等民企再有錢,也頂不住中共的無度壓榨。例如中國的「鐵老大」、負債纍纍的中國鐵路總公司,早就向阿里、騰訊等企業發出了參與鐵路總公司混改的邀請。
百度、京東等在美國上市的中企已表態願意回歸。阿里這次在香港「成功」上市,或將開啟這些大型民企的回歸之路;不過,不是為了企業和投資者,而是替黨圈錢。#◇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