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評:CCS快充 2019 Kia Niro Electric

李奧

人氣 596
標籤: , , ,

【大紀元2019年11月01日訊】電動車的普及有賴於Tesla的成功,縱使Nissan Leaf在市場已有很多年,也沒引起太多人的關注,大多數人也只是保持觀望態度。直至有了Tesla的成功,不少車廠也在推出長續距的電動汽車,韓國車廠Kia也不甘落後,推出了Niro車型的電動車。

2019 Kia Niro Electric。〈李奧/大紀元〉

以CUV車型推出電動車,Kia母廠Hyundai也同樣推出了Kona Electric,Kona Electric外型更科幻,而Kia Niro看起來更老實,筆者較喜歡Kona Electric的。當然,Kia為了令Niro Electric與Niro汽油版有更大分別,在車前車後加了不少銀藍色的裝飾,而且Niro Electric的前進風口是密封的,充電插座則在進風口左側活門後。

2019 Kia Niro Electric。〈李奧/大紀元〉

Niro EV的動力源於最先進的液體冷卻64kWh鋰離子聚合物電池,該電池裝在車輛地板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佔據乘客空間。以7.2 kWh充電器的2級(240V)充電,需要大約9.5小時完全充滿;如以「組合充電系統(CCS)」充電,會使用100kW直流充電,可在在30分鐘內充至可行走100英里(160公里),在75分鐘內更可完成80%電池總容量。CCS是Niro的標准設備,使長途旅行的充電時間減省不少。

2019 Kia Niro Electric。〈李奧/大紀元〉

Kia Niro EV的電動馬達,擁有201匹馬力,與291磅呎扭矩,汽車設有四種驅動模式,包括Eco、Normal,Sport及Eco+,簡單來說,要動感就會減少續航距離,要有長續航距離就沒有動感。回收動力變回電力,從Hybrid車出現時已經存在,但重要性不及純電動車,因為電力是純電動車的唯一的動力源,能夠回收多一點就可行走更遠,Niro Electric的方向盤撥片,是用作增加或減少回收力度,一檔是預設,當放開「油門」時便會輕輕減速,二檔及三檔回收力度更強,在下坡路會很有用之,既可回收電力又可減慢下坡車速,更可減少剎車的損耗,一舉三得。

2019 Kia Niro Electric。〈李奧/大紀元〉

車內設計比較簡單,看起來沒有其他電動車般「先進」,然而儀表板也是採用全螢幕的「虛擬儀表」,由於沒有引擎,也沒有什麼人關心電動馬達轉速,所以顯示續航距離與車速為主。中控台觸控屏,標配為7吋,Premium版則是8吋,配合倒車攝像可顯示車後狀況,倒車更安全,而且支援Apple CarPlay和Android Auto。其他配置包括杯架、儲物箱和3個USB端口(2個充電和1個用作連接)。變速桿是一個圓形轉盤,右轉(順時針)是「D」前進檔,左轉(逆時針)則是「R」倒車檔,圓形中心的是「P」停車檔。

2019 Kia Niro Electric。〈李奧/大紀元〉

車輛安全系統包括:7個氣囊(雙前置級氣囊,雙前座安裝側氣囊,側翻氣囊帶側翻傳感器,駕駛員側膝氣囊)、防抱死制動、牽引控制、電子穩定控制、Hill-start輔助控制、輪胎壓力監測系統,前方碰撞警告(FCW)、前方碰撞避免輔助(FCA)、車道偏離警告(LDW)、車道保持輔助(LKA)、盲點碰撞警告(BSW)、駕駛員注意警告(DAW)、智能巡航控制和倒車碰撞警告等。

2019 Kia Niro Electric。〈李奧/大紀元〉

Kia Niro並不是單一車款,而是一款設計,三種不同動力系統,有Hybrid、PHEV及這一款電動EV,所以開發成本可減輕不少,使Niro EV的價格可保持競爭優勢,以4.5萬加元(3.8萬美元)售賣這輛可行走385公里(約240英里)的Niro EV,性價比是相當值得,而且291磅呎扭矩也是有不錯的加速力,值得正在考慮轉用電動車的人看看!

2019 Kia Niro Electric。〈李奧/大紀元〉

圖、文/李奧

Kia Niro EV SX Touring規格:

長/寬/高:172.2吋 / 71.0吋 / 61.8吋
重量:1,764千克
動力系統:永磁同步電動馬達
綜合馬力:201匹
綜合扭力:291磅呎
傳動系統:單速減速齒
耗油量(市區):1.9e升/百公里
耗油量(市區):124e英里/加侖
耗油量(公路):2.3e升/百公里
耗油量(公路):102e英里/加侖

相關新聞
車評:兩升渦輪的實力 2019 Kia Stinger GT-Line
車評:高性能SUV!?2019 Ford Edge ST
車評:豪華迷你車 2019 Cadillac XT4
車評:優質享受 2019 Lexus RC350 AWD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