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權不穩 中共高層研討結束 專家解讀

人氣 16509

【大紀元2019年01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駱亞、周慧心採訪報導)省部級高官研討班24日下午在中央黨校結束,王滬寧作總結講話,稱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官媒透露出這次研討班的不同之處,就是十分緊急,迫在眉睫。

據官媒「俠客島」稱,按慣例,每年年初的省部級研討班都不會干擾地方兩會日程,但這次中央首度以「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為題開辦的研討班,讓地方兩會紛紛改易時間,也可見研討主題的特殊和時間的急迫。

這次高規格的研討班專題是「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到底是什麼重大風險讓中共如此緊張?

社會不穩定引發政權危機

北京時局觀察員華頗表示,中共已經感覺到政治局勢的嚴峻,擔心會發生顏色革命。

他對大紀元記者說:「現在的形勢是非常地嚴峻。前兩天公安部長趙克志在全國的公安廳局長會議上講話,中心的一個問題就是要防止顏色革命。現在形式不穩已經引發了連鎖反應。」

他介紹說,現在社會上負面新聞不斷,經常出現極為惡劣的殺人、傷人事件,基層警察也頻繁出現死傷。「如果這些孤立案件太多,可能會連成一片,那局勢就非常不好說了,所以現在上下都非常緊張。」

日前中共印發新的《政法工作條例》,特別強調「黨」對政法工作的「絕對領導」,並強調了「政權安全」、「制度安全」為核心,及至鄉、鎮、街道要配政法委員。

華頗表示,政法委延伸到基層的村委,是要加強控制,他提到中共整合了各個方面的力量,形成「吹哨」制度,就是一個地方出問題,有人一吹哨,各個系統的人都要報到,「這就說明現在這個政權非常不穩定,所以中共要整合各種資源加強控制社會最基層。」

他說:「還加強黨內的紀律性,比如政法條例,現在黨員,不只是8小時以內,8小時以外都要進行監控,而且私人聊天,說一些忌諱的話也會要受到懲罰。從這一點來講已經說明了現在形勢非常嚴峻,如果處理不好,2019年可能會出大事。」

經濟下滑引發政治危機

中美貿易戰造成中國經濟形勢嚴峻,雖然官方說中國的GDP超過90萬億以穩定人心,但是央行連續放水,人民幣連續貶值,再加上習近平強調穩就業等等說明中國經濟出現了問題。經濟出現問題肯定會引發其它的問題,比如意識形態等。

「近日好多房地產大佬、專家、學者、自由派紛紛出面發聲。北大成立了馬列主義小組,在鼓吹馬克思主義的原教旨主義,這直接就挑戰習近平執政權,還成立獨立工會等等,這說明現在國內、國外、體制內、體制外的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起。這個導火索就是經濟的下滑。」

華頗說:「這個政權就像一部機器,處理不好就會癱瘓。經濟的不穩定引發了社會的不穩定,社會的不穩定直接就威脅到了中共的執政地位。」

群體事件中人們最先要求的是經濟上的訴求,隨後就會發展為政治訴求,最後要求執政者交出權力。現在社會非常不穩定,群體事件頻現:拆遷、退伍兵、醫療、教育等問題都交織在一起,問題就是人心不穩,人心思變,「習近平已經注意到了,體制內外、國內外那些挑戰者,2019註定是個不平凡的一年。」

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鄭宇碩表示,中共這個研討會,是習近平想要凝聚黨內共識,面對國際及國內的困境。

「去年底四中全會沒開成,這是過去十多年沒有發生過的事情。而且又面對中美貿易談判要拍板了,相信中國(中共)做出相當重大的讓步。」

他對大紀元記者說:「如果中美貿易談判談不攏,貿易戰就可能全面化了。在這樣的環境下習近平當然要取得黨內的全面支持,所以他就提到『底線思維』,這個思維就是中國(中共)讓步,怎麼讓?要是真的談不攏,貿易戰要全面開戰,中共要準備怎樣承受貿易戰造成的打擊?」

他表示,中國經濟情況在今年第一季度會相當困難。「事實上去年年底的第四季度經濟增長已經下降到6.4%,今年第一季度是否會破6,或連6都保不住呢?而且在這樣的環境下怎樣提升消費?怎麼樣保障就業?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問題。」

鄭宇碩認為這次會議也是要給大家一個心理預期。「2019年中國經濟下行的風險很高,就是大家都要明白今年的困難多了,大家要有一個心理準備。」

面對危機 無解

中共雖然已經意識到危機,但華頗認為,中共除了繼續加強控制之外,沒有其它解決辦法。

「習近平改革開放40周年講話,說該改的一定改,不該改的一定不改。共產黨能改的基本上都已經改了,堅決不能改的它就是不改,從這一點來講,改革開放那不是已經走到了極限了嗎?」

他說:「最終,這些問題實在是無從解決,只能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因為民主憲政這條路(中共)肯定不能走,共產黨不能交出江山、交出權力。所以危機中共本身也是很清楚的,但是怎樣解決,徹底解決這些危機,它確實沒有什麼好的辦法。」#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新聞看點】經濟衰退?中共急令嚴控相關報導
夏小強:川習會在即 中美貿易談判不樂觀
貿戰暫停火 川普安內攘外 助習看清中共
美「鴿派」為何轉向 外媒揭中美貿易戰緣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