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09月24日訊】迄今為止,中國政府已先後推出三批混改共計50家試點國企,人稱第二輪公私合營。第一、二兩批19家試點由中央政府直接指導操盤,而第三批混改與前兩批不同,以地方國企為主,出現民企主動投靠、國企張開雙臂迎接的局面。但考究雙方動機,絕非官方宣布的「改善企業治理結構與管理水平」,雙方均緣於債務壓力。
國企的債務壓力從何而來?
中國政府實行國企混改,其實就是債務給逼出來的。
企業的債務隱憂早就出現,2009年,中央政府投入4萬億外加地方融資平台的20多萬億,大都投入到基礎設施與房地產,但根本沒達到預期的效益。政府的解決方式就是繼續印鈔,加大企業投資。因為如果不繼續印鈔,企業就會資金失血,無力償還前期銀行貸款,結果必然是企業破產,並形成巨額銀行壞帳,使嚴重的失業問題雪上加霜。為了避免企業破產及金融風險,政府將股市與房地產作為貨幣蓄水池,利用民眾擔心通脹壓力這一心理,將天量貨幣引入房地產領域。數據顯示,2007年末中國的住戶貸款餘額是5.07萬億,2017年末則上升到了50.5萬億,增長近7倍。在政府努力之下,部分債務從企業與政府部門轉移到了居民頭上。高盛研究發現,與2016年相比,2017年,企業債務占GDP的比重從181%下調至178%,政府債務總和占GDP比重從62%上升至67%;居民債務從34%上升至39%。
與此同時,則是債務違約事件頻發,債務違約金額逐年遞增,2015年126億,2016年是237億,2017年是392億,違約金額呈現逐漸遞增的態勢。今年前四個月,違約金額超過130億,超過2015年總和。
國際社會與中國國內專家都承認,從各項指標來看,中國金融系統風險超過美國次貸危機前的水平。
金融拆彈:通過混改降低國企負債率
銀監會主席郭樹清6月中旬在陸家嘴金融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提到的中國金融的系統性風險,包含銀行巨額壞帳(其中的房地產業貸款與國企貸款風險最大)、巨額地方債務(媒體前些時候稱今年22萬億地方債或爆發違約潮)、影子銀行系統的各種金融平台爆雷。解決方針可用12個字概括:金融拆彈,定向爆破,壓力測試。國企混改的目的就是降低企業負債率、減少銀行壞帳的重要方法。
從上世紀90年代中以來,國有企業降低負債率的辦法有三,1. 處理不良資產;2. 瘦身(減員);3. 通過資本市場用債轉股等擴大股權融資,引入各類資本,開展混合制改革、股權多元化改革,用市場化方式增加企業資本。目前處理不良資產已經無計可施,減員涉及社會安定,用第三種方法風險最小。
2015年中國政府出台《國有企業改革方案》,就是希望通過民企入股國企,降低企業債務率,將國企做大做強。以第一批試點中國聯通為例,2017年8月完成混改,聯通共引入14個投資方的780億人民幣投資,其中包括騰訊、百度、京東、阿里巴巴四大互聯網巨頭(均為民企),同時還引入中國人壽、中國中車、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等國企,仍然保持國有資本占主導地位,民企並無話事權,經營未見明顯改善,但負債率卻明顯降低:資產負債率由2017年6月的62.6%下降至2018年6月的46.5%。另一家混改試點東方航空在定向增發完成後,資產負債率由2016的74.08%下降至70%左右,其餘混改的企業的情況均與此大同小異。
地方國企熱衷混改還有其它動力
有了這兩批試點經驗,中國政府於今年7月推出第三批國企混改,猶恐地方國企混改動力不足,9月中旬,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下發《關於加強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約束的指導意見》,為國企定下一個硬指標:到2020年年末,國有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要比2017年年末降低2個百分點左右。
地方國企沒有中央國企靠山硬,拉不來大個頭的民企入股本企業,但他們也有斂財新招數,接盤有上市資格的民企,以便借殼上市,籌集資金降低負債率。
民企紛紛主動投入國企懷抱又為哪般?由於銀行去槓桿壓力加大,上市公司紛紛陷入資本困境。很多民營企業在債務危機、股價下挫、質押爆倉、業績疲軟重壓下主動向國企「求入股」。據同花順i問財數據統計,截至今年8月10日,A股共有331家上市公司發生股權交易,其中具有國資背景的公司或機構的占比達35.34%。券商中國統計,僅9月上半月,已有6家上市公司計劃向國資轉讓股份、控制權,包括豫金剛石、英唐智控、環能科技、怡亞通、夢網集團、華英農業。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資作為受讓方的股權轉讓中,超過58.06%的轉讓方式為無償轉讓或行政劃撥。北京金一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大股東以「1元」轉讓股權,公司實際控制人變更為北京海淀區國資委。
這些企業之所以願意以每股1元的價格轉讓股權,是因為在去槓桿的環境下,在銀行拿不到續貸,公司陷入流動性危機。比如北京金一文化公司有大量融資在上半年到期,被抽走30億元的流動性,公司經營隨即陷入困境。夢網集團主動加入混改,乃因近幾年經營不善,公司實控人余文勝及第三大股東孫慧均高比例質押,而且在股價的持續下跌中已經有部分觸及警戒線,如果短時間內無法扭轉公司業績下滑的現狀,將面臨著很大的爆倉壓力。
中央政府雙管齊下,支持地方國企混改
對這一輪地方國企混改,據國內專業人士評論:這是經濟劇烈下行壓力下,民企的「自救措施」,是市場化機制在起作用。這些評論忽視了政府雙管齊下地用政策逼迫使民企主動求國企混改:先是利用去槓桿收緊對民企貸款的政策,讓民企陷入困境;再發布有利於國企的財稅政策讓國企可以空手套白狼。
在民企尚有力量時,都拒絕加入國企混改。2015年頒布《國有企業改革方案》之前,曾在一年前頒發過該方案的徵求意見稿,幾乎所有的民營企業家都不贊同在國有控股的情況下入股國企,王健林、郭廣昌、肖建華、宗慶後等人都公開表示過這類意見。到了2017年上半年,上述人物除宗慶後之外,基本都因大量海外投資涉及資本外逃、危及金融穩定而遭遇極大壓力,郭、肖甚至失去自由,被迫變賣海外資產回國償債。收拾了這批人尤其是鄧府孫女婿吳小暉之後,2017年下半年開始的第一、二輪國企混改順利進行。這些央企今年前7月在股市融資618.78億元。
民企與國企的負債率都很高,2017年末,民企整體平均負債率為52%。國企負債負債率達65.6%,民企遠低於國企。但本輪結構性去槓桿的方針是:總體上把握槓桿構成,分部門、分類型去除。分部門是指對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企業(國企和民企)、居民三大部門槓桿的好與壞、優與劣進行區別對待。隨著國企去槓桿這道口子的撕開,高負債率的國企很難獲得貸款的同時,民企的貸款勢必被更加嚴格控制,特別是高負債率的民企休想輕易獲得銀行貸款,超過70%的民企都感到壓力山大。在企業經營難以為繼的情況下,只有兩條路,一是負債跑路,二是找國企做庇護傘,相比之下,後一條還能算條出路。
在9月中頒布的《關於加強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約束的指導意見》中,闡明了對國企混改的5條財稅支持政策:企業符合稅法規定條件的股權(資產)收購、合併、分立、債務重組、債轉股等重組行為,可享受企業所得稅遞延納稅優惠政策;債權損失可按規定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在企業重組過程中,涉及的貨物、不動產、土地使用權轉讓行為,可不徵收增值稅;企業重組改制涉及的土地增值稅、契稅、印花稅,可享受相關優惠政策。
以上就是此輪市場化因素促使混改的政策背景。
兩輪「公私合營」有何不同?
中國經濟改革最大的成果之一是培育了一批民營企業,經此一輪混改,民營企業難免零落成泥。如同我在《中國:潰而不崩》一書中分析過的那樣:中國早就陷入制度的結構性鎖定,在經濟上的表現就是頑固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這一輪國企混改方案早在胡溫第二任期就已制定,習近平在第一任期內就躍躍欲試,現在將其作為金融拆彈的一大重要措施,輕易達到了國進民退之目的。
與上世紀50年代的公私合營不同,那輪「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共政府是用政治暴力作後盾豪奪;這一輪則是通過金融去槓桿政策硬性擠壓,迫使民營企業陷入困境後「主動」投靠國企。算是巧取。
由於本輪混改的重點在「混」不在「改」,國有企業的經營機制沒有改變,浪費資源、低效的痼疾一如其舊,幾年之後必然會再度陷入困境。#
(大紀元獨家首發,轉載請註明文章來源並給出文章鏈接)
責任編輯:朱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