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農:非洲新動向:美國退出,中國進入?

人氣 1133

【大紀元2018年09月13日訊】最近的兩則有關國際動向的消息把全球的注意力吸引到了非洲,其一是中國大融資,其二是美國撤軍。世界兩大國在非洲的這一進一出,究竟意味著什麼?為什麼此時此刻非洲國家對中國變得如此重要呢?中國對非洲國家突如其來的慷慨,其實是中國即將失去部分美國市場之時的未雨綢繆。但這一安排可能象徵意義大於實際作用,中國對非洲國家「投之以桃」,卻未必能等來非洲國家的「報之以李」。

本月初在北京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上習近平宣布,將用融資和援助的方式,在未來3年裡向非洲國家提供600億美元的經濟資助。而上個月初《紐約時報》報道,美國有一批軍人在若干非洲國家幫助當地政府進行反恐訓練,目前美國正計劃大幅度削減在非洲國家執行上述特別任務的部隊,其人數在今後3年內將減少一半。這是美國逐步淡化對非洲介入的一個信號。

美非關係的啟示

美國曾經努力推動非洲的經濟發展,比如,奧巴馬任內曾專門通過了《非洲增長和機會法案》。但非洲國家的產業結構仍然相對停滯在以農礦產品出口為主的狀態。為了與北非地區的阿拉伯國家區分開來,國際上通常把黑人為主的非洲國家稱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下面所談的非洲國家均位於這個地區。

一個地區如果經濟發達程度低,那就會出現三個特徵:一是以出口礦產、農產品為主;二是出口對象通常是相對發達的國家,以換取外匯進口所需消費品和工業設備;三是本地區各國之間沒有多少相互貿易的需要。至今非洲的大部分國家依然如此。

在奧巴馬時代,美國向非洲國家提供了70億美元的技術、融資和投資,同時為部分非洲國家的對美出口全免關稅。在這樣的優惠條件下,非洲國家的對美出口並未出現明顯改善,其對美出口的八成仍然是石油,而美國的外貿當中與非洲國家的貿易還不到2%。

另一方面,美國也曾為非洲提供了大量的移民機會,2000年在美國的非洲移民只有69萬人,到2015年這一數字上升到172萬,增長了1倍半;同時,非洲國家在美國的移民對母國的匯款從2004年之前長期只有每年50億美元,猛增到2015年的350億美元,增長6倍。這每年350億美元的匯款成了支撐部分非洲國家國內需求的重要支柱,其效果遠遠大於外援。

看來,奧巴馬的非洲政策對非洲國家的最大貢獻並非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而是進口非洲移民所產生的匯款效應。

非洲移民的匯款猛增還說明,他們能夠通過努力工作來改善自己和家鄉親屬的生活。但在他們的祖國,政治專制、腐敗、內亂、社會的落後傳統等都阻礙著國家的進步;相反,美國的社會環境讓他們有了努力的機會。顯然,非洲國家的問題,並不是建立了形式上的民主制度就能一勞永逸地解決的;外國的經濟援助幫得了一時,卻很難改變當地的政治文化和社會傳統,因此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非洲國家的落後狀態。

把非洲拉進經濟全球化?

當今天中國談開發非洲市場和面向非洲推行「一帶一路」計劃時暗含著一種設想,即通過把非洲國家拉進經濟全球化,實現中國和非洲的雙贏。這種一廂情願的設想忘了不發達世界究竟是什麼狀況,因而把自己對經濟相對發達地區頻繁的貿易往來當作是全球的普遍規律。這種觀念對非洲其實並不適用。

衡量一個地區整體經濟的工業化或發達程度,可以用這個地區內各國之間貿易額占這些國家總貿易額的比例來衡量,地區內各國之間的貿易額占這些國家總貿易額的比例越高,說明這個地區的各個國家經濟越發達。20世紀中葉經濟全球化開始之前,西方社會科學界流行的左派理論認為,拉美國家依賴發達國家市場的農礦產品出口經濟,是不發達的象徵。

那麼,經濟全球化之後,拉美國家是否擺脫了這種狀況呢?據《經濟學家》雜誌幾年前的數據,中南美洲國家彼此之間的貿易占他們全部進出口貿易額的比例僅提高到27%;而作為對比,同樣的比例在歐洲國家是63%,在亞洲國家是52%。

在歐洲和亞洲地區,經濟全球化確實縮小了各國之間的經濟發達程度,製造業發達,產業互補,所以地區內各國彼此之間的貿易額占他們的全球貿易額的比重相當高。但非洲的情況遠非如此。2016年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在非洲大陸內部的出口額僅占其總出口額的18%。

這個比例說明,非洲國家的經濟目前仍然嚴重依靠對歐美和亞洲國家出口農礦產品,而他們進口消費品和工業設備的能力取決於出口創匯的多少。

中南美洲國家花了半個世紀的時間,才把這個比例提高到27%;非洲國家若要達到拉美國家目前的水平,從現在開始,可能至少需要半個世紀;即便如此,半個世紀之後的非洲仍然不過像目前的中南美洲國家一樣,還是主要靠出口農礦產品換取有限的外匯而已。難道中國在非洲的大規模融資計劃要指望2070年以後的有限回報嗎?

東向不通改西向:以非洲市場替代美國市場?

中美貿易戰預示著中國可能逐漸失去美國這個多年來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大市場,中國急需為過剩產能找到新市場。前中國商貿部副部長、現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表示,未來5年中國希望每年出口非洲5,000億美元的商品,從而讓非洲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問題是,非洲國家能如中國所願嗎?

儘管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的外貿占GDP的一半多,但它們的外貿額僅占全球外貿額的2%不到,其中,從1995年到2014年,農礦產品占出口的比重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12個百分點。這些國家對礦產品出口的依賴加重,說明了三點。

其一,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與礦產品出口有很大關係;其二,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的變動趨勢對這些國家的經濟興衰衝擊極大,石油價格已從2014年6月的每桶140美元下降到目前的70美元,而美國頁岩油產量的增加將長期遏制國際石油價格上升,於是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潛力明顯萎縮;

其三,這些國家未來的進口增長潛力也隨出口換匯的收縮而相應下降。2016年中國對所有非洲國家(包括阿拉伯非洲國家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的出口總共才922億美元,這些國家對中國的出口僅569億美元,要指望非洲國家在未來5年內把從中國進口的數額增加4倍,看來明顯是鏡花水月。

對中國來說,稍稍擴大非洲市場並不難,借錢給非洲國家就能辦到;但絕不可能在幾年內把非洲市場擴大數倍;而更難的是有借不還,這種生意能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嗎?

(大紀元獨家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責任編輯:朱穎

相關新聞
美商務部長:中共在非洲撒錢 美如何競爭
川普推印太新戰略 加強投資亞洲抗衡中共
外媒:一帶一路正拖垮中國 遭全球多國抵制
川普追擊不捨 美國對華戰略為何改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