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對樂教的提倡與見解(相關言論摘要)(下)
(承上文 蔣介石對樂教的提倡與見解(相關言論摘要)(上))
◎忽略音樂的害處
現在普通學校的教育,卻捨本逐末,只知注重書數,將其他最重要的禮、樂、射、御四種基本,尤其是禮,看作不重要,甚至完全要廢棄,以為只要使受教的人會讀書、寫字、作文、算數,便已盡教育之能事,辦教育的人,便覺得心滿意足。其結果造出一般不文不武不三不四的人,使國家社會,形成一種卑鄙自私,頹廢散亂的風氣。即使少數學生,能夠學得多少學術技能,亦適足以欺世盜名,濟奸作惡,使國家社會未得其益,徒蒙其害,這就是由普通學校不注重基本教育禮樂射御四藝,尤其忽略了禮的陶冶之所致。亦正因為這個原因,所以現在中國的學校,趕不上中國古時之學校;現在中國的人,更趕不上中國古時的人;現在的中國,所以趕不上古時的中國了。(軍事教育之要旨)
所謂音樂的藝術,必使他的聲浪音調抑揚高下,疾徐頓挫,都能夠合拍中節,融洽無間,方能合於藝術的標準;又如繪畫的墨韻之濃淡深淺,長短粗細,必使其合度適中,生動自然,形容畢肖,再不能有什麼分毫的差異與更改。這種中節合度的音樂與繪畫,才能臻於真、實、美的自然境域,必須如此,乃可稱之為「惟精惟一」的「執中無二」之藝術化了。(孫子兵法與古代作戰原則以及今日戰爭藝術化的意義之闡明)
音樂教育及政策實踐方面的言論及具體作為
蔣介石親自修訂《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明確指出台灣音樂教育發展方向及具體作為,之後政府對於音樂發展方向也制定了一連串的措施:
◎文化局制定音樂節、舞蹈節、音樂年
◎舉行音樂比賽,普及音樂教育
◎開放音樂器材進口
◎稅法增訂免徵音樂會稅捐條文
◎由救國團推展青年樂教活動
◎省法頒布發展音樂教育實施方針
◎國立編譯館統一編定音樂名詞譯名
◎輔導優良歌曲,促進音樂發展
列舉蔣介石歷年關於樂教的重點言論:
國軍自五十四年推行三民主義新文藝運動以來,成立輔導委員會,延攬專才,策定工作方針;頒發各屆文藝金像獎,鼓勵優良創作;設置文藝工作隊,進行研究實驗;強化藝工團隊,提倡高尚娛樂;編印文藝書刊,供應精神食糧;創設文藝活動中心,展開音樂、美術、戲劇等活動;並於本屆舉辦歷年績效總展覽,擴大對社會影響,其所獲致的輝煌成果,殊堪嘉勉。(對國軍第五屆文藝大會特頒訓詞)
故此,大家要特別研究怎樣把我們倫理、道德、文化的菁華,深入淺出,具體的、靈活的,從語言、文字、圖畫、和音樂、舞蹈各方面,去喚起同胞,以至喚起國際友人那內在的自然的天性,使能清楚的辨別善惡,認識是非;我們也要在課室、報紙、電影廣播之中,透過自己親切的語言文字,引導同胞做一個言忠信、行篤敬、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中華兒女。因為我們不祗是求個人的家庭的生存,乃是要更加求國家民族的生存,求世界人類的共同生存;這亦就是說,我們的目標,是要建設一個康樂的家庭,一個繁榮的社會,一個富強的國家,一個和平的世界。(對海外文教會議開幕典禮致詞)
古代的音樂是與詩歌配合協調的,到了後來,音樂與詩歌便分途了。這是什麼道理呢?人有情感,乃流露為音樂與歌曲。古代人是這樣,現代人也是這樣。但是過去的士大夫,往往撇開音樂,單講詞藻,因此音樂與詩歌便分為兩起。做詩詞的是文人,唱曲子的是戲子。文人的詩詞是一般群眾不懂的東西。戲子的戲曲便墮落到市儈的手上,而音樂也就衰微下去了。
今日的音樂更是讓那些組織娛樂以營利的市儈們來主辦。戲劇和電影裏的音樂歌曲支配著社會流行的音樂和歌曲。我們也知這,國家制定的音樂與歌曲。以國歌為首,受到國民的愛戴。各學校的校歌和軍隊裏的軍歌,都有重大影響。但是我們仍不能不承認一般國民的娛樂中,商業化的戲劇電影之類還有極大的影響。這是國民身心健康上一個危機。我們要知道音樂足以表現民族盛衰與國家興亡。古人說:「亡國之音哀以思」,陳將亡就有「玉樹後庭花」,齊將亡就有「伴侶曲」,都是亡國之音,可使我們引為鑑戒的。所以我們在這反共抗俄戰爭與革命建國事業中,一定要培養民族的正氣,鼓舞戰鬥的精神,以發揚蹈厲的氣概,篤實光明的風度,貫注到音樂與歌曲,來糾正頹廢的音樂,和淫靡的歌曲,更不能讓商業化的戲劇電影來降低音樂和歌曲的水準。
音樂對於個人的影響是極大的,在一方面,音樂表現個人的情感,古人所說「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愛心感者其聲柔以和」,就是說個人的情感表現於音樂。在另一方面,音樂能夠影響人的情緒,減少人的疲勞,解除人的痛苦,甚至影響人的血壓、脈膊和筋肉的緊張或鬆弛。音樂對於個人的修養是這樣重要。國家為了民族文化和國民教育,千萬不能稍為忽視。
音樂更是群育的工具。個人獨奏的音樂一方面是自己修養的方法,他方面也影響聽眾的情感。集體演奏的音樂和集體合唱的歌曲,更能使參加者培養合作的精神。我們要建設中華民國為民有民治民享的國家,需要一般適於合群生活,守法奉公的國民。像音樂那樣,有節奏和規律的集體生活,當然是國民教育一種最重要的方法。
由上所述,我們知道,音樂不是文化的裝飾品,也不是文化界少數人的樂事。音樂是國民心理健康的特效劑。這一特效劑決不可委之於商業化娛樂組織者之手,而必須在國民教育上佔重要的地位。所以中央和地方政府要特別籌畫,除了中小學的音樂課程,大學的音樂系以外,每一縣市,總要有一座音樂院,為國民演奏音樂和欣賞音樂的場所。而大城市更要有設備完善的歌劇院,保持我們中國固有戲劇,加以改良,使其有助於國民倫理教育與美育。(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
我們中國古代的禮樂,有儀式,有音樂,有詩歌,還有舞蹈。吉凶軍賓嘉五禮,各有其儀式和音樂,也都有其詩歌和舞蹈。舞蹈在個人是發抒其內心的情感,表現其合羣的天性。在羣眾是鍛鍊其集體的意志,養成其合作的精神。後來詩歌與音樂分離,舞蹈也就與詩歌和音樂脫節,乃至於一般國民不習舞蹈,只有戲劇裏面有其歌舞,成為優伶的專業了。古人說:「禮失求之於野」,我們中國邊疆以及各地,許多宗族都有優美的舞蹈。
我們應該研究,應該發展,應該作為國民教育中一個主要的科目來普及一般社會。只要我們的教育家和藝術家看清共匪要拿他醜惡卑劣的「扭秧歌」來破壞國民的美感和倫理觀,達成他毀滅中國民族文化的目的,必能認識舞蹈的重大意義,努力改進,普遍推行了。(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
附記: 蔣介石總統任內台灣音樂(含舞蹈)發展大事記
西元1945年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交響樂團成立,之後後改名為「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西元1951年開始音樂樂刊、音樂之友、全音樂文摘……等專業音樂刊物陸續出版。
西元1952年由音樂、舞蹈界及教育部、國防部、內政部聯合倡組「民族舞蹈推行委員會」之後更名為「中華民族舞蹈學會」。
西元1953、55年成立「中華國樂會」、「中華民國音樂協會」,每年平均進行45場演出。
西元1958年1月1日舞蹈月刊發行。
西元1962年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成立音樂系、63年台灣藝術專科學校設立音樂系國樂組,64設五年制舞蹈科,之後國私立大學、專科學校紛紛設立音樂、舞蹈科系推行音樂及舞蹈教育。
西元1966年開始由國防部及救國團支持音樂家史惟亮、許常惠等人蒐集全台的民歌、戲曲,完成二千多首民歌、舞曲、戲曲編輯。
西元1971年省府成立原住民舞蹈訓練班並成立山地文化工作隊,收集保存台灣原住民樂舞。
參考資料來源:
中正文教基金會 網頁
《民族舞蹈論集》,民族舞蹈推行委員會 1959年出版
《中華文化與中國樂教》何明忠 著 中國樂器學會 1977年出版
《臺灣音樂史》呂鈺秀著 五南出版社 2009年出版
《中國音樂哲學 》張玉柱 著 樂韻出版社 1986年5月出版
@*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