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08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袁玫洛杉磯報導)余忠村童年時看布袋戲與父親相處的回憶深印腦海、難以忘懷,他說這是他致力保留並推廣布袋戲的基本動機,當初的無心插柳,如今卻因此肩負傳承的重任。
余忠村表示,布袋戲是多元藝術,包含文學、說書、音樂、雕刻、服裝設計、服裝刺繡、舞臺設計、表演藝術、操偶技術等等有生命和無生命的連結,是重新賦予生命的多元藝術表演。在臺灣,李天祿、黃海岱在布袋戲的發展上貢獻最大。
他說,1932年,22歲的李天祿自立「亦宛然」劇團,發展神速。1937年,中日戰爭開始,日本在臺灣總督府下令所有中國傳統戲曲禁演,其中包含布袋戲。到了國民政府初期,李天祿與其它知名布袋戲劇團成為臺灣最主要娛樂團。而此時,李天祿以京戲為底,又參考漳州布袋戲京劇唱腔與身段,創造出「外江戲」,加上京戲鑼鼓,廣受當時民眾歡迎。李天祿最早將布袋戲推廣到國外,有3位法國學生來向他拜師學藝,後來陸續有韓國、日本、美國人來學藝。此外,在臺灣他也是首位將布袋戲推廣至學校,由小學到大學,不但訓練男生專司表演人,女生更是演奏過場樂器,是非常難得的貢獻。
而黃海岱及其族人黃俊雄對現代布袋戲貢獻也很大,從外場說書式的布袋戲,演變到後來的金光戲,黃氏家族發揮得淋漓盡致。
黃海岱說,布袋戲也是很好的教語言的工具,可以訓練無論講口語或在文學程度上都有幫助。布袋戲傳統戲碼富含意義,父母可以陪著孩子一起觀賞布袋戲,甚至可以買幾個布袋戲偶,一起來演,減少看3C的時間,經過演出時的對話互動更能增長親情關係。
余忠村表示,目前,傳統布袋戲因時空、時代改變,面臨無法在外場演出、人才缺乏、演師生存等等問題,希望這種傳統藝術能得到國家社會的支持,繼續傳承下去,並協助演師行有餘力培養下一代。同時,他也期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能將布袋戲列為口述遺產,永遠保存。余忠村所收集的布袋戲布偶,有些在坊間已經絕跡,希望有個「家」將它們永久保留傳承。◇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