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08月04日訊】我住在頂樓,喜歡望遠。
天氣好的時候,在我家的天台上可以眺望到西嶺雪山。可是,我說實話,因為進出總是匆忙,到現在我真不知道一樓、小區長得什麼樣子。
好高騖遠,這是我改不掉的一個壞習慣。
最近,朋友們喝酒品茶,經常聊貿易戰的事情。我沿襲壞習慣的慣性,順口就問:誰知道日美貿易戰?
沒誰知道。
於是,飯後登樓,泡茶坐定,聽完朋友幾曲吉他曲後,我開始說一個故事。
都知道,二戰時的日本以肉博鋼,非要死磕到底。最後,被兩顆原子彈炸得,戰後,基本上天皇與皇民們當場就穿越回到了石器時代。
二戰結束時,明治維新以後苦心經營、建設起來的日本,不僅昨日輝煌蕩然無存,而且在常年戰爭拖累、消耗下,也落得兩眼發愣,印堂發青,猥瑣狼狽苟且著蹲在亞洲十字路口,在盟軍洋洋得意的管理下,苦度歲月。
飢餓在日本列島上空盤旋——舉目四顧,遍地廢墟,遍地孤寡婦孺老弱,遍地無所事事的復員軍人。
顯然,這時的日本無論經濟或是政治,已經步入面臨全盤崩潰的絕境。
眼看日本奄奄一息,老美耿直,連夜熬好肉湯猛灌日本。熱乎乎的360萬噸糧食和20億美刀下了肚子,日本總算被撈出了苦海。
剛剛解決了肚子,背時的日本時來運轉——朝鮮戰爭爆發了。
一夜之間,日本成為消耗巨大的聯合國軍的軍需、軍用物資的生產、倉儲、轉運、供應基地。
當時,從歐洲到亞洲,老美與蘇俄拉開架勢,吹鬍子瞪眼,正要全面對峙。
為阻止瘋狂的蘇俄繼續向東亞輸出革命,老美決意在日本「複製新的政治體制」和戰後重建。
於是,老美對日本制定了單項的最惠貿易政策,既低價出口原材料、生產設備和技術扶持日本生產朝鮮戰爭亟需軍需,又壓縮國內發達的鋼鐵、化工、紡織、汽車及海運行業與日本進行市場競爭。
在老美胳膊往外拐的政策扶持下,日本靠著貸款,在美國獲得原料、設備,再以向朝鮮戰場和美國本土銷售抵還貸款。
如此一來,日本不僅經濟開始復甦,國內產業結構和工業配置也由此接軌歐美煥然一新。
無疑,朝鮮戰爭軍需刺激和老美扶持的政治的刺激,正是日本戰後復甦的最強大的發動機。
此外,老美低價和免費的技術轉讓、戰爭軍需需要接受聯合國軍標準檢測,在促使日本技術不斷上升的同時,也啟蒙了日本最初的國際商品競爭意識。
就在朝鮮戰爭硝煙滾滾的那幾年,戰後一塌糊塗的日本開始接二連三地腳踩牛糞,國運蒸蒸日上。
朝鮮戰爭停戰之後,不僅松下、豐田、三菱等等日本公司先後在美國開設機構專事研發和銷售,而且在對美貿易和全球外貿出口上,日本也取得不俗的成果。
1957年,日本成為世界紡織品出口第一大國。
這一年,日本本土廣告業開始復甦,正在東京大學讀書的19歲的江副浩正入聘東大學生報,當上了廣告推銷員。
這位出身卑微的廣告推銷員,正是後來日美貿易戰的導火索之一。
正是美國以最惠國扶持日本的十多年,靠著《利庫路特手冊》等傳媒廣告,江副浩正實現了發家致富。
和每一個野心勃勃的鳳凰男一樣,滿滿家國情懷的江副浩正理所當然也熱衷創新。
1974年,他創辦了利庫路特宇宙公司。
1975年,他開始進行資金運作和企業兼并,並且對政治也有了美妙的幻想。
日本在戰後十多年就實現了經濟騰飛,也就在若干個朝氣勃勃,把重振日本國威的江副浩正順勢應運而生的同時,老美也認可了日本的經濟成就,說話了:
停止長期的以單項最惠國待遇扶持日本的政策。
換言之,老美認為,從今以後,美國和日本雙邊在平等、公正下,開放市場。
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日本不僅是亞洲經濟發展最強勁的國家,也是世界各國中,國家財力最為雄厚的國家。
當然,日本同樣也是典型的東方傳統的最看重人情和血親的國家。
那些年,日本政府正雄心勃勃致力日本列島改造——國家政績大項目用了,外援用了,扶持財閥用了,日本政客們自然也難免渾水摸魚了。
正如八十年代家喻戶曉的電影《追捕》劇情那樣,在七八十年代,為利驅使,日本政客財閥爾虞我詐,政壇更是王旗變幻,貪污受賄醜聞層出不窮。
日本列島改造等等大項目看似成功的背後,真正落在日本群眾手裡的錢,在緊巴巴忙乎應付吃穿住讀後,還是寥寥無幾。
由此,老美在提出開放市場之外,也提出要求日本政府發展內需,調整民生。
——偶爾我想起七十年代末,我就饞早餐兩個鮮肉大包子,還不是每天都吃得到。但是,直到現在我都還不太明白,內需和民生,到底是什麼?
被要求停止最惠外貿待遇,還要發展內需,調整民生,日本當場就怒了。
不僅是日本政客怒了,在日本政客、財閥和滿滿家國情懷的江副浩正們操控報媒的感染下,日本群眾也怒了。
這明明就是老美是用經濟勒日本的脖子,欲圖對日本內政粗暴干涉。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描寫了當時日本群眾反美盛況:
他們一聚就是上萬人,手挽著手肩挨著肩,神情激動地高呼反美口號,行走在東京、京都、大阪和沖繩的大街小巷。
政客、財閥和滿滿家國情懷的江副浩正們畢竟是少數。日本的反美大軍,還是日本那些本該愁著吃穿住讀的群眾。
日本自二戰以來就是世界盛產憤青的大國。
雞血灌頭,日本的愛國群眾也沒少干砸美國車,堵美國超市,高呼美國佬滾回去的事——這些事情,七十年代的國內傳媒也有報道,大意就是美帝陷入群眾憤怒的汪洋大海一類。
江副浩正們媒體甚至叫囂:
這是第二次太平洋戰爭。
打贏這場戰爭,不僅是日本的勝利,也是亞洲獨立與發展的勝利。
這忽悠得,戰後被美國修理得服服帖帖的日本人,個個都有了誓與美國戰鬥到底的鬥志。
大國外交,嘴炮磨嘰算個屁。打吧。
在1970年到1980年間,老美限制貿易日本的主要商品,是彩電、半導體、電腦、電話等當時「高科技」的電子產品。
而日本限制老美的主要產品,是農產品。比如牛肉、有機食物等。
看得出來,那時候的美國也是一個農業國。想想,那時的日本人也是揚眉吐氣。
喜劇的是結果——貿易戰開打不久,日本經濟全面萎縮。
日本政客、財閥和滿滿家國情懷的江副浩正們當然並不服輸,他們一方面步步退讓,一方面雄心勃勃並肩開始向地產,向國家大項目進軍,意圖退而求勝。
日本房地產空前膨脹,刺激著更多的創新者,也催生了更多的富豪。當然,日本經濟,也由此進入泡沫呼啦啦漫天飛散的經濟奇蹟時代。
然而,經濟奇蹟後面的日本群眾,依然困在緊巴巴的吃穿住讀後面——當然,這個緊巴巴也是相對美國而言,相對日本國家財政而言。
在當時的亞洲,日本群眾好歹也算「富得流油」。並沒有其他意思。
雖然「富得流油」,日本群眾當時勒緊褲腰帶,同樣也買不起房子。
1985年美日簽訂「廣場協議」後,日美貿易戰時緩時急,兩國打得倒也抑揚頓挫。
1987年,日本企業悍然向蘇俄出售美國國防技術產品,鬧出東芝事件。這是比「中興事件」更讓老美跺腳的事情。
當時,正好里根在白宮值班。他簽署了二戰後美國首例貿易制裁的301條款案,並且得到美國國會順利通過。於是,貿易戰再度升級。
時代在進步,被高通脹和高房價壓迫得喘不過氣的日本群眾,倒也不在意急於一時去上街反美了。
他們突然對每個領域都在被動、退讓的貿易戰開始茫然:
為什麼美國每贏一步,自己卻不知不覺當上了最大贏家?
開放汽車市場,汽車就在降價;開放農產品市場,超市就多了更多更好更便宜的食品;隨著一個個市場的開放,曾經遙不可及的品類更多的民生消費,也就觸手可及,走入了平常的家庭了。
隨著生活水平直線提升,這次,日本群眾算是集體懵逼了。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一直盛產憤青。到現在日本退出了憤青大國舞台,當年的日美貿易戰確實功不可沒。
日美貿易戰最後階段,更刺激更雞血的事情發生了。
在中曾根康弘執政期,內閣「正能量」最為爆棚。他們聲稱,執政期間,要以恢復國民對國家的信任,恢復國家的尊嚴和責任為己任。
然而,中曾根內閣也不算什麼好鳥。
1988年6月18日,《朝日新聞》社會版頭條爆料了正是中曾根康弘執政期一件政商勾結貪吃黑錢的醜聞。
報道主角,正是素來以滿滿家國情懷示人的江副浩正,和一位同樣「正能量」爆棚的高官。
報道以確鑿證據,爆料一起以「讓售」未上市股票,賄賂公務員在城市發展規劃中牟取利益項目,再催動股票上市,最後高價倒賣股票斂取民財的醜聞。
醜聞一出,日本朝野轟動,股市大跌,買了利庫路特相關股票的日本群眾血本無歸,更是欲哭無淚。
既要在緊巴巴吃穿住讀縫隙裡生活,還得抽空幫著吆喝抵制老美,現在,好不容易看著祖國到處高樓聳立,靠,卻被你們當韭菜把我們割了。
事件發酵,更多的「正能量」的高官、財閥和江副浩正卷進了更多的類似政商勾結的經濟醜聞,後味越來越重口。
當時,自吹「竹子上下皆有節」,被吹噓成日本政壇的「阿信」,給人感覺又清廉、又勵志的現任首相竹下登,及更多高官均牽連醜聞之中。
日本群眾到底覺悟不高。他們恨大了。
這樣,在日美貿易戰緊要關頭,江副浩正和他利庫路特醜聞,讓日本群眾決絕放棄了對利庫路特這類民族企業的好感和信任。
於是,日本群眾臨陣倒戈。
在日本群眾抗議下,竹下內閣被迫總辭職——日本政壇地震,導致老美乘虛而入占據貿易戰全面優勢。
於是,日美貿易戰也就趨於緩和,並慢慢走向平息。
日美貿易戰結束了,但是日美貿易戰餘波,卻蕩漾起幽默的漣漪。
後來,最具喜感的是,日美貿易戰使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教訓,卻被網友們銘刻於心,痛心疾首。
其實,「失去的二十年」,更多也僅是網絡上滿滿家國情懷的唏噓。
「失去的二十年」對日本來說,不過是失去了以前諳熟政商交易的政客、財閥;不過失去了通脹和炒得漫天泡沫的房地產;不過是失去了勒緊褲腰帶也要死磕老美的憤青。
不言而喻,正是經歷那場貿易戰後的這二十年,日本國內市場完全開放,不僅日本群眾生活質量得到飛躍提高,而且,隨著大量新產品、新項目和核心技術不斷湧入,新一輪的產業創新、升級如火如荼正在展開。
日本再次得到新生,成為世界超級經濟大國,這是現實,也是日本在這二十年的客觀答案。
(寫作不易,感謝朋友支持。有轉發我作品朋友,請註明加微信zhuerduo1222)
責任編輯:任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