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08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心茹綜合報導)近年來,中國各大城市颳起一股健身風,不過,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健身房頻頻出現惡性倒閉,60%的健身房存在不同程度的虧損。
綜合陸媒報導,近日,大陸有機構統計,2016年大陸健身俱樂部就高達1萬家,產業市場規模達300億元人民幣,然而,北京地區三個月以來有超過20家健身房倒閉。
成本高 「拼」價格
倒閉原因主要包括,健身房初期投入成本高,若資金準備不充分,容易導致資金鍊斷裂;再者,發展模式單一,如幾家健身房距離很近又沒有足夠的差異化,為了招攬顧客就只能打價格戰。
智研諮詢2017年發布的報告顯示,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健身房最多的前十大城市中,有八個城市的健身房數量成長超過50%。由於同業競相廝殺,不斷降低的會員卡費與水漲船高的經營成本,加劇經營難度。
老闆跑路 會員無法退款
此外,還頻繁出現關門跑路現象引發的年卡用戶維權糾紛等問題。絕大部分的健身房在關門前並未主動將預售卡內的餘額退給消費者,導致消費者維權無門。
目前,「辦卡+賣課」是健身房收入的主要來源。對於消費者來說,為服務提前付費屬於預付款消費,這一直是糾紛和投訴的重災區。
例如,上海市2017年由單用途預付卡引發的相關投訴達12,106件,同比增加25.9%;涉及經營者3,887家,其中關門跑路1,864家,占比48%。2018年一季度相關投訴累計6,417件,同比增加19.4%,關門跑路經營者數同比増加近30%。
2017年底,上海白領王曉元(化名)被健身房「添堵」了。他在一家健身會所辦了三年會員卡,才用了兩年,該健身會所卻「人去樓空」,會員無法辦理退款手續。
跟他有一樣遭遇的還有數百名健身愛好者,他們自發組建了微信維權群,希望能找到維權方法和途徑,要回部分損失金額。
據湖南攬勝律師事務所律師李雨霞分析,「健身房跑路,如果老闆名下有可執行財產,按照規定需經過法院拍賣統一給消費者提供補償。但從過去案例來看,消費者很難通過民事訴訟的方式獲得賠償,因為訴訟成本遠遠高於消費者損失的預付款,最終只能是不了了之。」
私人教練五到七天速成
此外,除了健身會所老闆捲款跑路的風險,質量參差不齊的私人教練同樣是健身房裡的風險點。
頂著各項健身比賽冠軍頭銜的私人教練,從業門檻其實很低。不少培訓機構,擔保只要交錢就能拿到私教資格證書。往往五至七天的培訓,就能「產出」拿到相關資格證書的私人教練。
近年來因私人教練指導或者保護不當,導致消費者受傷甚至死亡的新聞報導並不鮮見。
2014年7月22日下午,剛高考完的遼陽女孩張婉婷,在瀋陽格林豪森英派斯健身俱樂部組織的減肥夏令營中,訓練完游泳後忽然摔倒,經搶救無效死亡。#
責任編輯:高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