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抄襲發展國防 中共空軍技術有很大缺陷

人氣 12917

【大紀元2018年08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許禎祺綜合報導)中共從海外偷技術和抄襲技術發展其國防工業已經不是什麼祕密,這種行為在中共航空航天業領域更是普遍。但即便中共利用偷來的技術發展空軍技術,仍存在技術不匹配和無法生產出強大發動機等缺陷。

「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網站8月26日刊登J. Tyler Lovell和Robert Farley合寫的文章顯示,中共整個現代戰鬥機艦隊幾乎大量不受限制地借用或直接抄襲外國戰機模型。

中共生產戰機 靠抄襲和偷竊西方技術

據稱,中共殲-10(J-10)以以色列IAI Lavi和美國通用動力公司F-16戰機為基礎;殲-11(J-11)是俄羅斯蘇-27的克隆版本;JF-17是蘇聯米格-21的現代發展版本;殲-20(J-20)與F-22戰機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人們普遍認為殲-21(J-31)嚴重依賴F-35聯合攻擊戰鬥機的技術。

包括路透社在內的多家媒體報導,今年6月12日,英國汽車及飛機引擎製造廠勞斯萊斯(Rolls-Royce)前工程師瓊斯(Bryn Jones)因涉嫌向中共洩漏美國先進F-35B隱形戰機機密而被捕。

澳大利亞聯合新聞社2015年1月報導,中共間諜從美國竊取有關F-35隱形戰鬥機的機密資料數據,多達50TB(1TB=1024GB)。中共獲得這些數據後,已經將其應用在殲-20戰鬥機和殲-31戰機。

圖為中共的殲-20戰鬥機。(

2016年6月9日,美國司法部宣布,一名叫滿文霞的女性在佛羅里達法庭被裁定陰謀逃避美國出口法律,非法獲取戰鬥機引擎和無人機機密資料並將它們送給中國。

「國家利益」文章說,中共直接拿走別人的技術節省了研發上的時間和金錢,使其能夠以其競爭對手一小部分成本實現中共空軍(PLAAF)現代化。然而,由於缺乏測試數據和工業生態學,中共這種策略受到瓶頸技術的制約。中共在生產高質量本土噴氣發動機方面一直存在困難。

文章說,從根本上說,技術不匹配問題是因為盜竊來的技術缺乏與製造和組裝系統相關的細節。偷竊一方需要從頭開發製作流程,在最壞情況下,這種行為可能導致嚴重不合格組件,從而降低系統功能和可靠性。

中共無法生產強大的戰機發動機

隨著尋求增加軍事影響力,長期以來中共以提高噴氣發動機能力為重點。

「國家利益」文章說,中共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對某些俄羅斯噴氣發動機進行(製造)逆向工程的努力生產出壽命極短的發動機,並且缺乏俄羅斯發動機的強大動力。即使在今天,噴氣發動機仍然是PLAAF戰鬥機現代化的障礙,其早期的第5代原型明顯動力不足。

2016年,中共第13個五年計劃強調提高本土噴氣發動機設計性能和航空航天工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性。看起來取得了一些成功,因為最新的殲-20戰機原型機由升級的WS-10發動機提供動力,據稱這種發動機比俄羅斯AL-31發動機更隱蔽和強大。然而,缺乏有關中共本土發動機項目的公共信息,使得其真實質量難以確定。

一種更簡單的方法是購買具有先進發動機的外國戰鬥機,如同PLAAF從俄羅斯購買蘇-35戰機。蘇-35戰機的AL-41F1S,也稱為ALS-117S,是一種特別強大的發動機。雖然中共最初表示對單獨購買ALS-117感興趣,考慮到中共在尊重知識產權方面的不良記錄,俄羅斯拒絕單獨出口發動機。

另一方面,即便中共獲得ALS-117發動機,俄羅斯消息人士聲稱,幾乎不可能在不破壞發動機的情況下研究發動機「核心」。

中共知識產權盜竊已成為爭論關鍵點

至於西方市場,「國家利益」文章說,美國和歐洲公司在技術轉讓方面有嚴格限制。目前,知識產權盜竊也成為爭論關鍵點,可能進一步加劇中美關係的緊張,並為貿易戰火上澆油。結果可能使中共正在努力擴大和實現現代化工業基礎的目標受阻。

此外,美國和歐盟針對中共盜竊知識產權問題,也在加強防堵。美國政府一方面對盜竊知識產權行為加強執法,一方面嚴審來自中國的投資項目,以及嚴審對華技術出口。

針對中共盜竊知識產權,美國貿易代表列出200頁的調查報告。報告說,美國公司投訴中共採取各種形式的壓力,包括營業許可被扣留、批文被延遲等手段,迫使美國公司分享技術。最終,川普政府對中共實施以國安為由的301關稅。

德國和英國也開始修改外資收購相關法案,媒體報導說,此舉主要對象是中資。

彭博社報導說,中國發展科技並沒有錯。是中共不按規則行事。它希望獲得其它國家的市場和技術,但是卻不開放自己的市場。中共的科技努力常常依賴可疑的或赤裸裸的非法方式——從網絡盜竊商業機密、軍事機密到違反WTO精神。#

責任編輯:葉紫微

相關新聞
川普放中興一馬? 不可忽視的細節
貿易戰?科技戰?美料收緊對華技術出口
2025計畫工業大躍進 被指買斷他國未來
2025計畫 專家:用西方技術佔領西方市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