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東施壓拆分 德國鋼鐵巨人搖搖欲墜

市場競爭激烈 股東施壓拆分 董事會、監事會主席雙雙辭職

人氣 444

【大紀元2018年07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余平德國報導)全球鋼鐵產能嚴重過剩,蒂森克魯伯不得不避「重」就「輕」,今後鋼鐵生意將壓縮到公司業務的5%。但大股東仍不滿意,如今公司監事會和理事會兩個最中流砥柱的關鍵人物宣布辭職,德國這個鋼鐵巨人竟面臨拆分命運?

蒂森克魯伯領導人與大股東的爭執引起了越來越大的騷動。董事會主席Heinrich Hiesinger於7月初宣布辭職,還沒過兩週,監事會主席也決定離開公司。有關拆分公司的消息令員工感到不安。

蒂森克魯伯董事會主席Heinrich Hiesinger(左)和監事會主席Ulrich Lehner於今年7月的兩個星期內相繼宣布辭職。(ROLF VENNENBERND/AFP/Getty Images)

危機意識 監事會主席為保全公司辭職

蒂森克魯伯第二大股東、擁有18%股份的瑞典投資商Cevian對蒂森克魯伯的轉型步伐感到不滿意,對董事會主席Heinrich Hiesinger的經營政策不滿意。

Heinrich Hiesinger終於不勝壓力,決定走人。他認為,沒有得到公司第一大股東、克魯伯基金會足夠的支持。克魯伯基金會擁有公司股份21%,卻沒有站出來為他撐腰。

沒過兩週,監事會主席Ulrich Lehner日前也宣布,7月底離開公司。他表示,他做出這個決定,是想喚起所有參與者的危機意識,「拆分企業及其帶來的工作崗位的流失,既不是基金會的意圖,也不是德國的本意」。

蒂森克魯伯工會表示,對所有員工來說,事關工作崗位的穩定性。「我們願意與基金會和所有股東一起努力,保全企業。

心理恐嚇 第二大股東施壓拆分公司

瑞典投資商Cevian從去年年底就一直批評蒂森克魯伯董事會主席Heinrich Hiesinger的經營路線,這不是祕密。最近,它甚至直接把拆分公司這種可能性也擺在桌面上。如今,瑞典投資商增添了一個支持者──美國對沖基金公司Elliot。

這家美國公司今年5月才成為蒂森克虜伯的股東。德國媒體報導,有業內人士形容該公司在金融界是出了名的「螞蚱、禿鷹和海盜」。它最擅長的就是在一家公司面臨整型或收購的危難時刻加盟,意圖卻是趁該公司落難時為自己撈一筆。

為了應對市場激烈競爭,蒂森克魯伯努力與印度塔塔鋼鐵合併,變身歐洲第二大鋼鐵企業,從而在歐洲立足。但股東認為,這還不夠,還要把電梯生意分離出去,這遭到董事會、監事會的一致反對。監事會主席Ulrich Lehner甚至認為,這是「心理恐嚇」。

生存不易 美歐中鋼鐵戰拉開序幕

擁有兩百多年歷史的蒂森克魯伯以鋼鐵和軍工起家,曾以先進工業和技術在全球呼風喚雨。金融危機的血洗使這個鋼鐵巨頭遭到重擊,原有的鋼鐵國際化擴張戰略難以為繼。

2005年,當時的公司決定擴大北美的鋼鐵生意,投120億歐元在美國和巴西建廠。但2008年趕上金融危機,德國鋼鐵巨人的北美夢差點要了公司的命。公司虧損金額高達80億歐元,幾乎到了破產的邊緣。2011年,Heinrich Hiesinger接任總裁,他下狠心斷尾求生:撤出北美鋼鐵生意。2017年,終於把斥巨資打造的嶄新鋼廠賣掉,保存了公司。

而鋼鐵市場的激烈競爭,促使各財團合併成更大企業以求生存。總部位於盧森堡的安塞樂米塔爾(ArcelorMittal)2017年收購了意大利鋼鐵製造商里瓦(Ilva)搶占了歐洲第一把交椅。蒂森克魯伯只好努力與印度塔塔整合,爭取保住歐洲老二的地位。兩家的整合嘗試從2016年開始,預計2018年底完成。

擁有200多年歷史的蒂森克魯伯從鋼鐵、軍工起家,全球有670家子公司,僱員16萬人。鋼鐵業務是公司的支柱,曾占營收的60%以上。

隨著全球鋼鐵產能的嚴重過剩、傾銷價格戰的蔓延,蒂森克魯伯不得不轉型,減少對鋼鐵業務的過度依賴。

2014年就有業內人士意識到鋼鐵產能過剩的嚴重問題,據保守估算,2014年到2016年時,全球鋼鐵產能過剩達1億噸;而實際可能過剩高達7.4億噸。這也是蒂森克魯伯將鋼鐵生意壓縮到25%的原因。與塔塔整合後,這一比例將繼續降低到5%。

由於各大國際鋼鐵公司無法在減少產能問題上達成一致,中國、美國、歐洲的政治家也介入到硝煙瀰漫的鋼鐵大戰之中。

2016年,歐盟向中國鋼材徵收40%的懲罰關稅。美國總統川普(特朗普)宣布,今年6月開始,繼中國之後,美國向歐盟、加拿大等的進口鋼鋁製品徵收25%的關稅。

儘管德國工會極力保全蒂森克魯伯的完整性,但德國股市的反應卻明顯偏向相反方向──他們期待鋼鐵巨人的全面整形。監事會主席Ulrich Lehner辭職的消息一傳出,當日股價平均上漲了7.1%。#

責任編輯:周仁

相關新聞
綠色辦公室在德國正成為時尚
德國康采恩受到中國駭客的攻擊
最後一個克虜伯 德國工業傳奇人物拜茨去世
打造歐洲巨頭 德法列車製造商合併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