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稅收增長是真減稅?

人氣 2045

【大紀元2018年07月21日訊】最近,中共財政部兩位金融大咖各自就「減稅」問題擺起了擂台。有媒體報導稱,繼「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7月13日發文」之後,「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在其個人微博上發聲」,「進行了回應」。

劉院長用「稅收=稅基×稅率」的公式來佐證自己的觀點,即「以稅收增長批評不是真減稅,顯然錯了」。他指出,「減稅主要是針對稅率的操作」,「而稅基取決於經濟發展狀況」,比如「企業所得稅的稅基是利潤,個稅稅基是居民收入」;「當稅率下降速度小於稅基擴展速度時,就會出現減稅的同時,稅收也在增長,但這並不表明減稅是假的」。

在劉院長看來,「稅率下降速度小於稅基擴展速度」是十分合理的;只要政府降低了稅率,管它速度快慢,反正有所作為,「不是假的」。此外,作為「稅基」的企業利潤以及居民收入,如果「擴展」的更快,那麼即便「稅收增長」,也怪不得政府。

但問題是,政府向老百姓徵收的稅費,決非一個比例、一個數字,那是勞動者用血汗換來的真金白銀。因此,減稅不能僅僅局限在「稅率的操作」上,而是要從稅收、稅費上進行減免,才能達到減輕勞動者稅負的目的。

我們不知,這位御用專家口口聲聲所說的、對減稅「迷惑不解」、「理解有誤」的人是否就是此前公開發文的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但徐局長在文中談到的對於減稅的看法,還真是與劉院長有所不同。

這位央行局長直言指出,「近幾年減稅政策不少,但是企業和居民缺少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有的企業稅負不降反增」。比如,「原先一些小微企業不交稅,現在必須繳納增值稅」;又比如,「稅率上的優惠實際上是以企業有盈利為前提的,一些中小企業根本沒有稅前盈利,這種政策不過是空中樓閣」。顯然,這一結論與劉院長所假設的「稅率下降速度小於稅基擴展速度」是有所衝突的。

此外,「目前正在進行的個人所得稅改革也有類似的問題」,「稅制修訂過多的考慮修改後對稅收收入的影響,為了保證稅收收入沒有很大的變化,(政府)只從稅率上考慮,……導致稅率偏高」。儘管徐局長的這番言論發表在先,但卻讓人覺得,這更像是對後來提出「減稅主要是針對稅率的操作」的劉院長的當頭棒喝。

作為專家,劉院長不會不懂,由於「企業和居民缺少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老百姓(才會)對減稅政策的效果產生質疑」,這才是「減稅是假的」這種說法得以存在的關鍵原因。

政府是否想給老百姓減稅,只看如今稅費的徵收情況便知。中央財經大學有教授近日在微博中寫道,「厲害了我的財政部!今年上半年……國內增值稅33600億元,同比增長16.6%;國內消費稅6869億元,同比增長17.4%;企業所得稅23928億元,同比增長12.8%;個人所得稅8127億元,同比增長20.3%」。

不難看出,上述要分攤到個體勞動者身上的每一項稅費都表現出了強勁的增長勢頭。請問,這是政府在想法設法減稅的成果嗎?越減越多,這是真減稅嗎?

如果說「稅收增長是真減稅」尚有一絲可能,那便是中國人的工資增長速度超過政府的稅收。但在上述教授的微博中,我們卻發現「同期,GDP增速為6.7%」。這與央行局長所說的「這兩年的財政收入增速一直高於GDP的增速」的情況不謀而合。那句「單位GDP承擔的財政收入增加了」,若反映到個體身上,就是勞動者工資所承擔的稅費增加了。

中國人的稅負越來越重,通過物價就能直接感受到。稅費高漲導致商品更貴,老百姓越來越難以承受的,正是讓物價水漲船高的稅費。即便是在高稅收、高福利的發達國家,其稅費也不是按照這種荒謬的邏輯來漲的。更重要的是,人家高稅收,所得到的是高福利。而中國呢?各項稅費倒是一路飆升了,但居民收入及福利卻是每況愈下。對比所反映的,正是極權體制下,政府對老百姓的強行搜刮和掠奪。

對於這點,央行的徐局長在文章中也略有提及。他指出,「財政部門很少強調納稅人意識的另一面,即提高財政信息透明度,財政支出要接受納稅人監督,對納稅人負責」。實際上,這並非納稅的另一面,而是最主要的一面。

此外,財政信息不透明,也是因為中共官員一直都對財產公示推三阻四,其誠意與對「減稅」如出一轍。而財政信息做不到公開、透明,歸根結底就是因為,老虎、蒼蠅們都想利用手中的權力私吞取之於民的公款。直接奔著中飽私囊而來的官員,又如何能接受納稅人的監督呢?挖空心思、想從稅收中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政治集團,真的會減稅?

有意思的是,兩位在「減稅」上看法不同的金融專家,在談及地方政府的債務時,卻表現出了驚人的一致。既然政府已把自己的負債問題拿到檯面上來說,老百姓又有什麼理由敢相信政府會手下留情、減輕對人民的盤剝?政府都到了等錢還債的地步,還給老百姓畫餅、說要減稅,這不是忽悠,又是什麼?面對這樣的政府,老百姓也只能表示「呵呵」了。#

責任編輯:莆山

 

相關新聞
稅收增長保8?中共財政的兩難
達拉斯地區多個城市銷售稅收增長
大陸稅收收支不合理無監管  專家提倡單一稅
大陸減稅負調查顯示 七成企業感覺稅負加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