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07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晨曦編譯報導)常言道,唯有設身處地,才能更好地理解別人。但《人格與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y)近期發表的一篇文章卻揭示,當我們試圖揣摩別人的內心世界時,真正需要的是了解他的觀點,而並非把自己放在他的位置上。
該文章的研究者們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東北大學,以及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他們針對互為陌生人、朋友、戀人和配偶的人群展開了25項不同實驗,以評估這些人洞察他人的想法、感覺、態度和精神狀態的準確性。
研究發現,我們習慣假定別人會像我們一樣去考慮或感受某些事情,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經常用自己的觀點去對他人的感受做出預測,但我們的觀點卻常常與他人的大相逕庭。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偏見」導致了對他人的感受、偏好等不準確的判斷。比如,當我們想像著某位朋友被解僱後的感受、或者他對低級笑話或政治立場的反應時,我們實際上是在想像自己在遇到同樣事情時的反應。
該研究的第一組實驗在電腦上進行,參與者需要通過別人的形象、姿勢或面部表情等來猜測此人的情緒。有些參與者被要求參考其自身感受,有些被告知要努力去思考或模仿這些表情以獲得親身體會,而有些則沒有得到任何指令。結果,被要求依賴於自身感受的那些參與者得出的結論最不準確,他們無法正確猜出他人的情緒。
第二組實驗要求參與者猜測陌生人、朋友和配偶的感受。研究者們想要看到,在一個人了解對方的情況下(如配偶),是否能準確判斷對方對於笑話或視頻等的反應。結果發現,無論彼此間了解與否,當「採用別人的觀點」時,都無法獲得準確判斷。
因此,研究者們認為,想像著「採用」別人的觀點,只是偶爾會帶給我們一點自信,自以為會對他人的想法或感受做出準確預測,但實際卻毫無幫助。
不過,研究也發現了一種能夠提高預測準確性的簡單方法。在進行預測之前,如果這個人能有機會與被預測的人在一起談一下後者的觀點,也就是所謂的「觀點獲取」,那麼,他的預測結果就會準確得多。
在最後一輪實驗中,研究者們既要求參與者採用對方的觀點,也要求他們與對方就某一特定話題的立場進行直接溝通。結果證實,通過談話直接獲得他人的觀點,增加了預測的準確性。
文章總結說,想要更準確地對他人的感受進行預測,需要獲取更多的信息,而不是僅僅依賴於對他人的現有的了解。
心理學家們相信,這一研究結果可用於法律調節、外交及日常生活。比如,當我們在會議室與人談判時,不能只依賴直覺,而更多的是需要去傾聽。◇
責任編輯:朱涵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