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美國退「群」 只因不想當冤大頭

人氣 3841

【大紀元2018年06月30日訊】美國終於退出了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完成了2006年人權委員會(人權理事會的前世)關張時的願望。對於西方盟友們來說,既心有不甘,又無可奈何。加上川普攔截非法移民態度比較堅決,於是各種聲浪四起,歷數川普入主白宮以來退出的那些「群」(網上對國際組織的戲稱),認為美國真要放棄世界領導責任了。

美國是真的厭倦當老大,還是想當個聰明的老大而不是只會出錢當呆瓜的老大?這得仔細分析美國近年狀況。

美國退群各有因由

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即TPP。這一由奧巴馬極力促成並在其卸任前簽訂的協定,主要內容是全面開放美國市場,讓TPP成員國的數萬種商品免稅進入美國。由於美國製造業的反對,無論是川普還是希拉里,在競選時都承諾當選後一定退出。川普總統上任後,於2017年1月23日廢除。

退出《巴黎氣候變化協定》。2015年底簽訂的這份協定規定,由美國等發達國家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資助,幫助減排。其中美國需要承擔750億美元,占總資金的四分之三。美國總統川普2017年6月1日在白宮宣布,美國退出該協定,並將重新開啟談判,尋求達成一份對美國公平的協議。

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7年10月12日,美國國務院聲明退出,稱退出原因是教科文組織需要根本性改革及對該組織「針對以色列的持續偏見」。1984年,美國政府曾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存在腐敗和管理混亂等問題為由宣布退出,2003年又重新加入。2011年,美國曾以國內法律限制為由停止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繳費,當年即砍掉了8,000萬美元的會費,占教科文組織預算的22%。

退出《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2018年5月8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正式宣布,美國將退出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同時,美國將重新對伊朗實施最嚴厲的經濟制裁。

2018年6月19日,美國宣布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理由是這個機構名不副實,「一些世界上最嚴重的人權侵犯者……通過提升和保護侵犯人權者並參與針對民主國家的誹謗活動,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對其自身、其成員及其建立之初的使命都是一種嘲弄」。副總統彭斯的說話更清楚明白:「多年以來,聯合國人權委員會都在變本加厲地進行惡毒的反美國及反以色列的謾駡。」

上面的清單說明,美國充當世界帶頭大哥需要付出代價,多出錢成為理所當然之事。伊朗核協議其實是幾個發達國家向伊朗花錢買穩定,當然也是美國出力最多,歐洲得益最大。

但這帶頭大哥,早就只能出錢當冤大頭,卻難享「大哥」的尊榮,還經常被其它國家,比如中國與歐洲盟國算計。2001年,美國在盟國法國糾合中國等獨裁國家,被逐出人權委員會就是一例。現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鷹派人物波頓(John Bolton),當時在小布什政府中出任美國國務次卿,目睹了這屈辱一幕,他後來成為聯合國的堅定批評者。

美國厭倦被人掏荷包

美國退群,不僅是因為出了錢還被眾多國家反對批評,更因為美國國勢已現頹勢,囊中羞澀:

1、國內債臺高築,國力衰落;截至2017年7月3日,美國政府債務總額為19.8萬億美元,約為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4%,相當於美國公民人均負債約6萬美元。國會預算局的報告指出,川普政府2018財年(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的財政預算不足以支援實現預算平衡,預測到2027年,美國聯邦財政赤字將達7,200億美元,公共債務占GDP比重將從2017年的76.7%升至2027年的79.8%。

美國從二戰之後,一直承擔世界一號領導者的角色,並為全球提供國際秩序這一公共品,領導西方盟友贏得了冷戰,但這背後是超強國力在支撐。9·11之後,小布什政府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耗資巨大,8年間積累國債近5萬億美元,國債總體規模超10萬億。奧巴馬任期內,美國債務新增10萬億左右,債務與GDP之比曾達到106%,遠超60%的國際警戒線。

2、美國國內人民日子不好過,中產階級萎縮,收入下降。20世紀50年代初,中產階級人占全美人口的60%左右,比爾·克林頓執政初年,中產階級人口尚有56%;到2013年,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人數已不到全國人口的一半。2016年4月22日,美國勞工統計局資料帶來的警示更強: 2015年全美共有8,141萬家庭,全家無人工作的家庭有1606,萬,比率高達19.7%,意味著美國每五個家庭中,就有一個家庭沒有人工作。

3、美國對貧困移民增多深感困擾。美國一直是聯合國難民署安排難民的首要目標國。2015年歐洲難民潮已經徹底改變了歐洲。美國雖與歐亞大陸遠隔重洋,但拉美移民通過美國與墨西哥防範疏漏的邊境,源源不斷地進入美國,總數遠多於進入歐洲的移民。2017年,美國移民改革聯合會發表題為「非法移民對美國納稅人的財務負擔」的報告,這份68頁報告稱,全美1,250萬非法移民及其420萬公民子女(其中不少是未成年通過國際人口走私集團送進美國),每年花費美國聯邦與州政府1,350億美元,相當於從他們那裡得到稅收的7倍(稅收僅190億美元)。

奧巴馬執政八年,還出現一個奇特現象:非法移民的福利高於本國窮人。2016年5月9日,華府智庫移民研究中心(CIS)公布一份移民花費報告,指出戶長為合法或非法移民的家庭,每年平均享有聯邦福利6,241元,戶長為「美國出生」(Native)的家庭享受的聯邦福利為4,431元,前者比後者高出41%。享受最多聯邦福利者為墨西哥和中美洲移民家庭,他們獲得納稅人付費的聯邦福利,每年平均達8251元,超過土生土長美國人家庭86%。戶長為移民的家庭,享受的聯邦福利總支出超過1,030億元。根據聯邦人口普查局資料的分析,51%移民家庭享有這類福利,而土生土長美國人家庭僅30%享有此福利。

改變現在移民政策,是2016年大選中川普做出的承諾,與希拉里·克林頓承諾要全面開放邊境、歡迎一切外來者形成鮮明對照,成為川普勝選的重要因素。

由於美國民主黨政府在對國際社會負責與本國人民負責之間失去方向,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美國政府應該將國內事務放置於比國際事務更重要的位置。2015年8月,美國拉斯穆森國家研究中心發布的一項資料顯示,有66%的選民認為,美國正朝著錯誤的方向行進。皮尤調查在2016年5月5日公布的一項民意調查,57%的美國人希望美國解決自身問題。他們還表示,希望其它國家也能盡最大努力解決自身問題。

美國獨行 國際社會無奈

上述調查表明,美國外交政策符合國際期望,但與美國選民立場不一致。

美國開始退群後,有英國外交官警告說:沒有美國的聯合國,將什麼都不是。因為只有美國參與的項目,才有執行力,沒有美國承擔資金的主要部分,什麼事也做不成,比如《巴黎氣候協議》如今成了廢紙。

美國退群,仍然是世界的No.1,首屈一指的超級大國,但其它附在美國驥尾上的西方國家,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將嚴重下降。美國主流媒體偏左,早在美國大選中,美國好幾家主流媒體與英國《金融時報》連篇累牘地談世界各國政府如何不歡迎川普成為美國總統。「川普當選令世界迷惑」一文採集了好幾家媒體與專家們的觀點,談的就是一點:今後美國將在世界扮演什麼角色?川普以「美國優先」這一競選綱領獲勝,非洲需要做好自力更生的準備,「如果說非洲需要開始考慮用自己的方法解決自己的問題,那麼現在時間到了。」

2017年3月,川普向訪美的德國總理默克爾提出德國欠美國軍費3,750億美元之後,德國儘管極力否認,但不得不開始準備自力更生。今年2月,德國防長馮德萊恩表示,德國將增加軍費。加強歐盟國家合作進程中重要的一步就是建立「永久結構性合作」(Permanent Structured Cooperation ,簡稱PESCO),該合作將允許歐盟成員國家共同發展軍事實力、投資合作專案以及加強各國武裝力量。6月,歐盟德法等九國的國防部長星期一預計在盧森堡簽署意向書,建立歐洲危機干預部隊,建立共同防務體系。

聯合國難民署也面臨難民安置困難。6月25日,難民署發布《2019年全球重新安置需求預測報告》,稱全球需要被安置到第三國的難民人數在2019年將增至140萬,但2017年只有7.5萬名難民被重新安置。按照目前的速度,全世界現有的難民需要18年才能安置完畢。在歐洲向中東難民打開大門之前,美國多年來是全世界接受難民最多的國家,每年美國允許8.5萬名難民入境,超過所有其它國家接收難民的總和。如今,沒有美國的積極配合,聯合國的難民安置遇到了麻煩。

今年3月22日被任命為國家安全顧問的波頓(John R. Bolton),是位堅定的美國主義者,反對全球化。2000年他在《芝加哥國際法雜誌》(Chicag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第一輯第二期發表的文章「我們應該認真對待全球治理嗎?」(Should We Take Global Governance Seriously?),是其代表作。這位美國主義者與主張美國優先的總統川普合作,美國恐怕得先「獨行」一段。但美國也未放棄其國際責任,比如川普總統正在與朝鮮金正恩積極接觸,希望解決朝核問題,但明確要求日本支付朝鮮高昂的去核費用。這一姿態表明:美國可以利用聲望、實力幫助國際社會解決難題,但受益國別想再讓美國出力之時再出錢。說白了,美國全球老大照當不誤,只是不想再當冤大頭了。

如果希望美國繼續像奧巴馬那樣當世界總統,將各國人民的福利放置於本國人民的利益之上,只能寄希望於美國國內政治翻盤,先讓共和黨在今年國會中期選舉中失利,民主黨控制參眾兩院或者至少一院,讓川普成為跛腳鴨總統,再在2020年大選中奪回白宮。#

文章轉自台灣上報

責任編輯:朱穎

相關新聞
唐銘:共產主義滲透美國 正邪大戰驚心動魄
橫河: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和人權問責名單對中共的衝擊
美發布年度國際宗教自由報告 關注法輪功
川金會前夕 美國務院曝朝鮮關12萬政治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