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說到入口的東西,人們提到最多的是「有機」二字。
為此,生產有機食品的商家業主和選擇有機食品的消費者,採用先進的技術,通過層層的驗證。
然而,其實在十九世紀中葉前,一切都是有機的。
那時候,種子是農夫自己培育的,代代相傳的。肥料,或是植物燒成灰,或由河水沖積的三角洲中的豐富營養元素。
1840年代,一個叫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的德國人,發明了人工化學肥料,溶解於水的化肥,相當於是用人造營養業來「餵養」農作物。
他是位化學家,他將肥料分解分析後,發現既然植物需要的不過是氮磷鉀元素,那就用化學的方法,造出大自然中原本沒有的東西 – 化肥。
施用化肥,快速、高效,農作物的產量大幅度增長,讓人類興奮不已。所以,到今天化肥一直是現代農業中植物不可缺少的「營養」源。
可化肥帶來的副作用,很快就表現了出來:食物失去了當初的味道,蟲害和疾病層出不窮,食用者的健康程度下降,種子的活力減退,農作物對化肥月來越依賴,就像對藥品上了癮的人,先是不用藥不行,到後來藥量小了也不行,植物成了「癮君子」。
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一位農莊園主找到了奧地利人施丹納(Rudolf Steiner) 。想看對令人頭痛的農業問題,施登納是否也有答案。
施丹納認為, 人是充滿靈智的,用人的本性、心靈感覺和理性思維可以解釋生活,發現問題的答案。他覺得這答案應來自大自然。
施登納總結自己的想法,提出了一種學說叫「人智學」,並將之應用到科學、教育、醫療、建築等其它領域。他變得越來越有名氣,很多人都找到他求教。
施登納發現可以利用自然界一些特殊的植物和元素,加入土壤、和如肥料,使得土壤和植物更有活力,活力(Biodynamics or BD)農耕,由此而生。
如今,在歐洲、澳大利亞、台灣,很多地方都在有人實踐活力農耕,在紐約長島,也有這樣一位採用BD農耕者,他給自己的公司起名Natural Science Organics(自然科學有機),他的名字叫斯托奇(Steve Storch)。
數日前,我們慕名走訪了他的農場。(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張憲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