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看點】尷尬世界紀錄 中國富豪都跑了?

人氣 48956

【大紀元2018年06月18日訊】大家好,歡迎大家訂閱關注新聞看點,我是李沐陽。

最近幾年,在中國的富豪群體中出現了令人震驚和相當尷尬的情況:中國的富豪大量流失了。中國的富豪們去哪了呢?

美國《福布斯》估算,中國富人已經在海外累積投資36萬億元人民幣。僅去年一年,就有1萬名淨資產在100萬美元以上的富豪選擇了移居海外。事實證明,中國已經成了全世界富豪「流失」最嚴重的國家,富豪們都去了美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

統計數據顯示,1994年至2003年,中國有7萬2650名富豪移民;2004年至2013年,有 14萬3700名富豪移民。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很多人是中共的黨員幹部。當然現在中共黨員想移民,可能就要先得退黨了,否則外國不會接受的。

對富豪們來說,是什麼原因促成他們放棄給予自己巨大財富甚至社會地位的故土家園,選擇遠走他鄉呢?有分析指出,背後必定有著遠比財富、權力等社會優勢更為重要的原因左右著他們的選擇。

有權威機構調查發現,子女教育和資產跨境多元配置是中國富豪選擇移民海外的兩大主因。中國的父母對外國的教育方式崇拜,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一些富豪為了使子女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選擇了移民。

眾所周知,中國的教育已經被中共變成了鼓吹、灌輸黨文化的基地。本來是教書育人的場所,成了中共扭曲人的思維和心靈的場所。教師成了中共的傳聲筒,培養奴性人才;一些學生被奴化成了書呆子,很多學生不會質疑、不會思考;中共推行教育產業化,使學校一門心思賺錢,家長變成了搖錢樹。

圖為紐約一家幼兒園的小朋友在感恩節前一天的午餐上打扮成美國土著居民的樣子。(AFP)

這種教育現狀,與國外的教育差距非常大,所以很多的富豪決定要給子女選擇更好的教育。加拿大公司簽證諮詢集團(Visas Consulting Group)的調查顯示,子女的教育問題成為移民的重要因素,占比超過了75%。

那麼「資產跨境多元配置」指的是什麼呢?這是針對富豪群體的焦慮而言,由於對中國社會環境缺乏安全感,不得不考慮向境外轉移個人財富的做法。

富豪們怎麼會缺乏安全感呢?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國的投資環境讓富豪們心裡不安,中共治下的投資環境沒有法制,也不規範。許多的投資渠道對民營資本進行限制,不許進入。

另一方面是中共的這個體制,使他們害怕成為權力打擊和清算的對象。大家知道,在中國的社會當中,要想開公司做大生意,必須仰仗權力才能生存和發展。想在中共治下正常投資經營,維持下去的難度都非常大,更別說賺大錢。

大家都知道,在中共體制當中,「腐敗」和「富裕」常常相互依存。也就是說,一部分富豪賺錢都有中共的背景,或者鑽法律的空子。這些富豪們心裡都明白,這樣積累起來的財富,一旦社會矛盾激化,就會有一部分人成為權力的祭品和替罪羊,成為打擊與清算的對象。

大家還記得前段時間,網友披露了騰訊CEO馬化騰等穿軍裝,去訪問延安。他們幹什麼去了?當然是向黨表忠心 。因為中共當局在政治上收緊了,他們感覺到了不安。

《北京之春》榮譽主編胡平表示,現在的政治氣氛比較左,這些富人趕緊變得低調一些,給自己披上點紅色外衣。為了增加政治上的安全度,要向紅色精英們靠攏。

薄熙來在「唱紅打黑」的行動中,重慶第二大私人企業家李俊成為「打黑」的祭品,不只一貧如洗被迫逃亡泰國,眾親友還遭判刑。圖為李俊(前1)2010年2月底被重慶與成都檢警軍方人員包圍「調查」。(李俊提供)

大家對薄熙來倒台前在重慶搞的「唱紅打黑」不會陌生吧?現在大家都知道當時是薄熙來為了累積政治資本,發動的一場類似文革一樣的運動,他本人也趁機掠奪財富、中飽私囊。前文匯報記者姜維平介紹,在被薄熙來黑打的富豪當中,有一位熱心慈善事業的基督徒——俊峰集團的老總李俊。

俊峰集團淨資產40億人民幣,員工總數1500多人。這麼大規模的民營企業,薄熙來和王立軍一句話,給定性成了黑社會。李俊一夜之間成了階下囚,苦心經營20多年的企業,被薄熙來就這麼摧毀了,李俊一下從億萬富翁變得一貧如洗。

在中共的統治下,這樣的政治環境,富豪們人人自危,擔心自己可能成為下一個被清算的對象。就算是那些潔身自愛、老實本分、守法經營的富豪,也不會安全。所以要趕緊轉移資產,能跑多遠跑多遠,能跑多快就跑多快。

海外評論人士文小剛表示,中共治下的中國貪腐流行,道德淪喪。民眾呼吸著有毒空氣、吃著有毒食品、喝著被污染的水,誰都看不到希望。別說富豪,就是普通百姓也一樣,只要有機會就移民。中共已經喪失了人心,離倒台不遠了。

感謝您關注新聞看點,再會。

大紀元《新聞看點》製作組 #

責任編輯:李昊

相關新聞
中國富豪轉賣溫公寓  開價近6千萬破加國紀錄
六成中國千萬富豪欲海外買房 最想移民美國
中國女富豪煉法輪功在京被捕 加國營救
繼續「用腳投票」 中國近半富豪考慮移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