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05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晨曦編譯報導)在人類細胞染色體的兩端,存在著被稱作端粒的DNA片段。對染色體而言,端粒就像是高跟鞋鞋跟末端的「帽子」部份,細胞每分裂一次,它們就會被磨損一些,從而變得越來越短、直至消失。因此,端粒常常被用作細胞衰老的代名詞,也就是說,端粒越短,細胞就越衰老,細胞的主人也就隨之越老化。
而科學家們發現,有一種酶可以合成染色體末端的DNA,從而彌補細胞分裂對端粒的損耗,他們稱這種酶為端粒酶。但是,端粒酶主要在胚胎期和需要分裂增殖的細胞中表達,而在分化成熟的成體細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已經喪失。因此,很多人猜測,端粒酶的缺失是肌體衰老的主要原因。如果我們能讓端粒酶始終處於活躍的狀態,或許就能延緩人的衰老。
同時,端粒酶還會受到遺傳病的影響,有可能被利用來治療癌症。因為即便癌細胞分裂次數相當多,其端粒似乎看上去也不會磨損。
但多年來,對端粒酶的研究並沒能給我們帶來抗衰老等藥物,原因之一就是科學家們對端粒酶結構的瞭解十分有限。
不過,近期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的一項最新研究,以前所未有的詳細程度描述了端粒酶的結構。該研究是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B)的科林斯(Kathleen Collins)、諾嘉萊斯(Eva Nogales)及其同事們進行的,他們通過分離並純化,得到了純度遠超此前的端粒酶分子,然後運用先進的冷凍電鏡技術,首次獲得了活性端粒酶的清晰3D結構。
但是,如果製藥廠想利用端粒酶的結構來研製藥物,還需進行更多的探索。UCB的研究者們所獲得的端粒酶結構圖像的分辨率不夠高,仍然缺失更多的細節。當然,即便是在當前分辨率下發現的端粒酶結構,也足以給該領域帶來重大突破。◇
責任編輯:朱涵儒